西周時期,洹漳流域一帶屬衛國,衛國是姬姓諸侯,擔負著鎮守殷都舊地的重任。到了春秋時期,衛國也開始衰“王室衰微”周天子的勢力日漸衰弱,落下去。東周惠王十七年(前660年),狄人攻衛,齊桓公打起“尊王攘夷”的旗幟,聯合宋國援衛。齊桓公打敗了狄人,助衛文公立國,遷都於楚丘(今河南滑縣東),自己卻占有了殷都舊地。為了抵禦狄人,鞏固霸業,齊桓公在漳河邊上修築了鄴城,洹漳一帶也歸齊國所有。齊國之後,晉國強大,晉又占據了鄴城。
戰國初年,鄴地屬於魏國,魏曾一度定都於此。曆史上,西門豹治鄴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期。戰國後期,由於連年征戰,魏國逐漸衰弱,馬陵之戰後更是一蹶不振,而魏的北鄰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日漸強大。趙強大後就屢屢向魏進攻,將洹漳一帶奪去。
秦朝統一中國後,實行郡縣製,在安陽置縣,屬邯鄲郡。
西漢時期,廢安陽縣劃入湯陰縣,鄴及洹漳兩岸的一些地區從邯鄲郡中劃出,增設魏郡,屬冀州,冀州和魏郡的治所在鄴。
曹操都鄴城
東漢末年,在黃巾起義的打擊下,東漢王朝搖搖欲墜。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形成了群雄割據、軍閥混戰的局麵。初平二年(191年),袁紹奪取冀州,不久兼並幽、青、並三州,鄴城成為黃河流域大部分地區的統治中心。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擁漢獻帝自洛陽東遷到許(今河南許昌東),九年(204年)攻取鄴城,滅袁紹,從此就留在這裏,經過東征西伐,統一了黃河流域。這時,名義上的漢朝還存在,都城在許,但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掌握著實際權力,自領冀州牧、丞相,自封為魏公、魏王,鄴城才是實際上的都城。
曹操都鄴前後,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麵,相繼采取了一係列的措施,以提高鄴都的地位,鞏固自己的統治。在政治上,一方麵健全各級官僚機構,矯正漢末弊政,推行打擊豪強大族的政策,抑製豪強勢力的發展,同時推行唯才是舉的用人製度,選拔有才能的中小地主進入政權。曹操還重視興修水利,在中原、關中、淮穎地區,修建了許多水利灌溉工程,在鄴地修複和改建了西門豹、史起的引漳灌溉工程。
曹魏鄴都的城市建設在我國都城建設史上是一個劃時代的轉折,有著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兩漢及兩漢以前的都城大都是密封式的不規則布局,宮殿建在城中製高點上,周圍散布著官署和居民區,如長安、洛陽等大都如此。鄴都開始采用了以中軸為中心對稱的棋盤形封閉式布局,城市的中軸線同時也是王宮的中軸線,宮殿官署和街道裏坊都依它為對稱均勻分布。宮殿和官署都集中在城市的北部,與民居裏坊截然分開。這一布局是封建主義中央集權統治日益完善和加強的反映,開創了都城規劃布局整齊、結構嚴謹、區分明顯的先例,對後世都城建設如隋唐長安、明清北京都有一定的影響。
曹魏鄴都是在春秋齊桓公時代鄴城的舊址基礎上建成的,即鄴北城。鄴城東西七裏、南北五裏。南城有三門,分別為永陽門、廣陽門、鳳陽門,東城為建春門,西城為金明門,北城兩門:廣德門、廄門,一共七座城門。
城內的一條東西向大街,東通建春門,西接金明門,將全城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為宮殿區和官署,南部為居民區。北部正中鄴北城布局示意圖為文昌殿,是朝會四方、宴享賓客的地方,國家大典也在此舉行。殿庭廣闊,棟宇宏大,規模雄偉,殿前巨大的鍾架上掛著兩口大鍾,一稱無射鍾,重約二十三噸,相當於北京著名的永樂大鍾的一半,但是其鑄造的時間卻早了一千二百多年;另一口稱為蕤賓鍾,重約十五噸。殿中植槐樹,盛夏季節,綠蔭籠罩,清涼宜人。殿南有端門、上東門,東有長春門,西有延秋門,城門寬闊,可以並行車馬。東部官署正中為聽政殿,是曹操處理政務、發布政令的場所,是政權的中樞,建築樸實無華,以示為政節儉。聽政殿前為中央官署,分布有尚書台、內醫署、禦史台、符節台、謁者台等機構。聽政殿後為後宮掖庭,是曹操的起居之所,有鳴鶴堂、文石室、楸梓坊和木蘭坊。再往東為戚裏,居住著宗室貴戚。
宮殿區以西為銅雀園,又稱西園,“因是王家囿苑。園內西城垣中部偏北,城為基”,修築了銅雀(中)、金虎(南)、冰井(北)三台。銅雀台築於建安十五年(210年),高十丈,有房屋一百零一間,多為回廊的庭院式建築,飛閣重簷,樓宇連接,雕梁畫棟,氣勢宏偉。曹操的兒子曹植,十多歲的時候就寫得一手好文章,曹操有些不信。建安十五(210年)建銅雀台,落成之後,曹操大會幕僚賓客,吟詩作賦,並乘此機會想試一下幾個兒子的才能,就命他們登台作賦,曹植果然才思敏捷,揮毫立成,並成為千古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