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阿大著新,阿二著舊,阿三著破,阿四著筋。
阿鬥有權,諸葛亮有能。
阿鬥小傳
劉禪(207~271)即蜀漢後主,字公嗣,小名阿鬥。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後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幼年時多遭難,幸得大將趙雲兩次相救,劉備定益州後入蜀,蜀漢建立後被立為太子。於公元二二三年繼位為皇帝,在位四十年。
公元二六三年蜀漢被曹魏所滅,劉禪投降曹魏,被封為安樂公。相傳劉禪的母親甘夫人曾經夜夢仰吞北鬥而懷孕,所以劉禪有了“阿鬥”這個小名。後人常用“阿鬥”或“扶不起的阿鬥”來形容庸碌無能之人。從劉禪的名字中也可以看出劉備的雄心,劉備另有一養子劉封,而封禪是古時有德帝祭天拜地的意思,泰山之頂祭天稱為封,泰山腳下拜地位禪。
劉禪本由劉備的正室甘夫人所生,是劉備三位庶子中最為年長的。公元208年九月,曹操派曹純領五千虎豹騎在長阪坡大敗劉備,劉備率領張飛、趙雲等數十騎棄其妻子而逃,繈褓之中的劉禪在趙雲的保護之下得以幸免。
公元二一二年,被繼母孫夫人攜返東吳時被張飛和趙雲截下。公元二一九年,劉備自封為漢中王,立劉禪為王太子。公元二二一年,劉備自立為帝,建立蜀漢,立劉禪為皇太子。
為了讓劉禪見多識廣,掌握治國本領,劉備讓其多學《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等書,並由諸葛亮親自抄寫這些書讓他學習,又令其拜伊籍為師學習《左傳》。不僅如此,還令其學武。《寰宇記》有記載:“射山,在成都縣北十五裏,劉主禪學射於此。”
公元二二三年四月,劉備在永安宮去世,五月,劉禪繼承皇位在成都稱帝,時年十七歲。尊封吳皇後為皇太後。大赦天下,改換年號建興。
劉禪繼位初期,根據劉備遺詔,由丞相諸葛亮輔政,政事無巨細,鹹決於亮。同年,劉禪冊封張飛之女張氏為皇後。這一年,蜀漢國內叛亂四起,先有牂牁郡太守朱褒占據本郡反叛,後有夷王高定起兵。諸葛亮為穩定形勢,派尚書郎鄧芝出使吳國,與孫權修好。
公元二二四年春,致力發展農業生產,停止征戰讓百姓休養生息。公元二二五年三月,丞相諸葛亮率軍征討南方四郡,四郡都被平定,於是改益州郡為建寧郡,分建寧、永昌二郡合為雲南郡,又分建寧、牂牁二郡合為興古郡。十二月諸葛亮班師回成都。
從公元二二八年到公元二三四年,諸葛亮多次北伐與曹魏交戰,雙方互有勝敗。公元二三四年八月,諸葛亮在渭濱病逝。征西大將軍魏延與丞相長史楊儀因爭奪權力不和,領兵互相攻打,魏延兵敗逃走;楊儀斬殺魏延,統率各路兵馬撤回成都。劉禪大赦天下,任命左將軍吳壹為車騎將軍,假節鎮守漢中。任命丞相留府長史蔣琬為尚書令,總理國家政事。
公元二三五年正月,中軍師楊儀被貶為庶民並遷住漢嘉郡。夏四月,升任蔣琬為大將軍。公元二三六四月,劉禪前往湔縣登臨觀阪,觀看汶水水流,十天後返歸成都。同年,武都氐王苻健請求投降蜀漢,劉禪派遣大將軍蔣琬及張尉前往接應,但是到了約定的時間卻不見苻健前來,蔣琬對此非常擔憂。
牙門將張嶷以為:“苻健投降的事應該沒有問題,但是聽說苻健有個弟弟非常狡猾,應該是他有別的想法,所以導致延誤了期限。”幾天後,苻健的弟弟逃奔魏國,而苻健率領氐族人民四百餘戶前來投降,劉禪將他們全部遷往廣都居住。
公元二三八年正月,劉禪立前皇後之妹張氏為皇後。大赦天下,更改年號。立皇子劉璿為皇太子,皇子劉瑤為安定王。冬十一月,大將軍蔣琬率軍出成都進駐漢中。
公元二三九年春三月,劉禪下詔,升蔣琬為大司馬,並命蔣琬開府治事。公元二四〇年,越雋郡當地夷人作亂,劉禪派遣張嶷前往平定叛亂,並對越雋郡進行開發,打通越雋郡與成都之間的道路。
公元二四二年,大司馬蔣琬大造舟船,準備沿漢水、沔水東下,攻取上庸等東三郡。劉禪召集朝中大臣對此事進行商議,朝議以為,水路出兵雖然容易,但若是失敗不容易撤退。於是,劉禪派遣尚書令費禕、中監軍薑維前往漢中對蔣琬進行勸說。蔣琬與費禕、薑維商議後認為羌胡人心存漢室,可以與其連結,於是又給劉禪上書。這次劉禪同意了蔣琬的看法,就派遣安南將軍馬忠前往漢中傳聖旨,封薑維為涼州刺史,負責連結羌胡的事情。馬忠回超後,劉禪拜馬忠為鎮南大將軍。
公元二四五年秋八月,皇太後(先主吳夫人)病逝,劉禪將皇太後與先帝劉備合葬於惠陵。公元二四九年春正月,魏國司馬懿發動政變,夏侯霸被迫前來投奔蜀漢,但因為不認識蜀中道路而迷路,因為山路難行,夏侯霸下馬步行走破了腳也還是找不著路。劉禪得知後立即派人前往接應。劉禪見到夏侯霸後安慰他說:“你的父親是在戰場上戰死的,不是我的先人手刃的。”劉禪又指著自己的兒子說:“這是夏侯家的外甥。”於是拜夏侯霸為車騎將軍。
公元二五八年,鎮軍將軍陳祗病死,宦官黃皓開始幹預政事。公元二六二年,薑維見黃皓肆無忌憚的擅攝朝政,啟奏劉禪將其處死,但劉禪不同意,說黃皓不過是一小人,不用太在意。劉禪命黃皓向薑維謝罪,但薑維見黃皓在朝中枝連葉附,恐怕會對自己不利,右將軍閻宇又聯合一些人打算廢掉薑維。薑維對此感到非常害怕,於是請求到遝中屯田,不敢回成都。
公元二六三年,薑維聽聞鍾會於關中治兵,於是上書給劉禪調兵遣將以作準備,但黃皓告訴劉禪敵人不會來的,於是劉禪也就沒當回事,導致蜀漢群臣都不知道此事。
同年夏,魏司馬昭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等大舉伐蜀,劉禪於是派遣張翼、廖化、董厥等前往拒敵。薑維率眾將鍾會十餘萬大軍擋在劍閣,但鄧艾卻偷渡陰平直奔成都。劉禪與群臣商議後決定派遣諸葛瞻領兵於涪拒敵,雖然一開始諸葛瞻擊破了鄧艾軍的前鋒,但諸葛瞻不聽黃崇的勸告占據險要,最後戰死綿竹。
劉禪再次召集群臣商議對策,光祿大夫譙周力排眾議,極力主張投降。而北地王劉諶請求背城一戰,但劉禪不同意,於是劉諶先殺妻子而後自殺。南中監軍霍弋也請求帶兵前來守衛成都,劉禪還是不同意。最終,劉禪聽從譙周的建議,向鄧艾軍投降。
劉禪投降後敕令堅守劍閣的薑維向鍾會軍投降,而薑維假意投降鍾會,準備借鍾會之手誅殺魏將,而後複興蜀漢,並寫密信給劉禪隻需等待幾天就可以。但因為事情泄漏,薑維及張翼等都被殺。蜀漢就此徹底滅亡。
公元二六三年,魏將鍾會、鄧艾等大舉伐蜀,鄧艾偷渡陰平大軍壓境,劉禪與群臣商議如何抵禦,決定派諸葛瞻領兵迎戰,但諸葛瞻戰敗。之後,劉禪接受譙周的建議,向曹魏投降。
蜀漢亡後,劉禪移居魏國都城洛陽,封為安樂縣公。劉禪就這樣在洛陽安樂地度過餘生。公元二七一年,劉禪去世,晉朝廷諡劉禪為思公。西晉末年,劉淵起事,國號為漢,追諡劉禪為孝懷皇帝。
阿鬥樂不思蜀
“樂不思蜀”,常被人們用來比喻樂而忘返或樂而忘本。這句成語的典源是發生在三國時期的一個故事:吳、蜀、魏三足鼎立到了後期,孫權、劉備、曹操相繼去世,他們的後代不像前輩那樣叱吒風雲,雄才大略,逐漸露出衰敗之氣,尤以蜀國後主劉禪為最。劉禪是劉備的長子,小名阿鬥,就是趙雲大戰長阪坡從萬馬叢中救出的那個嬰孩。劉備病逝以後,他襲位於成都,當時年僅17歲。劉禪是個沒有出息的庸碌之輩,在他即位之初,有蓋世英才諸葛亮等舊臣的輔佐,還可以維持下去。諸葛亮死後,蜀國每況愈下,特別是諸葛亮選定培養的大司馬蔣琬病逝,大將軍費諱被殺後,劉禪終日熱衷於聲色犬馬,重用宦官黃皓,朝政日益腐敗。
諸葛亮病逝時,曾把伐魏的重任托付給大將軍薑維。薑維領兵在外作戰,黃皓私下裏對劉禪說薑維要謀反,昏聵的劉禪不問青紅皂白,就下詔要薑維迅速返回成都,以致喪失了與魏軍主力決戰的大好時機,蜀軍無功而返。
不久,魏國大舉進兵,命征西將軍鄧艾,鎮西將軍鍾會分兩路攻打蜀國。薑維領軍鎮守劍閣與鍾會相持。鄧艾則繞過宜守難攻的劍閣,從小路翻山越嶺,經陽平突然出現在錦竹。麵對魏軍,在成都隻會吃喝玩樂的劉禪,頓時慌了手腳。是戰,是降,是投靠東吳,還是退守蜀國內地,在大臣們的眾說紛紜中,劉禪選擇了降魏,還下令讓在劍閣與魏軍作戰的薑維也放下武器。其實,此時蜀軍主力並未受到重創,僅成都城內還有數萬人馬,如果薑維全軍馳兵救援,兩麵夾擊,完全有可能消滅鄧艾。但劉禪為了保全性命,竟然拱手讓出了劉備苦心經營多年的江山。劉禪的第五個兒子劉湛哭勸劉禪背水一戰,被劉禪趕出宮門,劉湛大哭,拔劍先殺妻兒,隨後自殺。前方將士聞訊拔刀砍石,痛心疾首。薑維更是仰天長歎:真是一個扶不起來的阿鬥。薑維曾想先詐降鍾會,再尋找機會複國,但消息走漏,自己死於亂軍之中。降魏的劉禪被押往洛陽,司馬昭封他為安樂公,為了答謝司馬昭不殺之恩,第二天,劉禪帶著投降的蜀官來到司馬昭的府中,司馬昭備灑款待,並命蜀人在筵席前彈奏蜀樂,表演蜀國的歌舞,在座的蜀官不勝感傷,都掩麵流淚,隻有劉禪嬉笑不止,毫無悲憂之情。司馬昭輕輕歎了口氣,問劉禪:“你還想念蜀國嗎?”劉禪隨口回答:“這裏很快樂,一點也不想蜀國了。”一會兒,劉禪起身更衣,手下一位叫郜正的大臣跟著出來說:“你怎麼可以說不想蜀國了呢,如果司馬昭再問你,你就哭著說‘先人之墓,遠在蜀地,無時不在想念它’,這樣,他就會讓你回去了。”劉禪牢記在心,重新入席。果然司馬昭又問:“你還想念蜀國嗎?”劉禪就照著郜正的話,一字不改地回答了,可他想哭卻沒有眼淚,隻好把眼睛閉起來。司馬昭問:“你說的怎麼像是郜正的話啊!”劉禪不假思索地答:“是啊,就是他說的話啊!”說得司馬昭和左右大臣都哈哈大笑起來。
後來,人們就把那些樂而忘返或樂而忘本的人的所作所為,稱作“樂不思蜀”。
諸葛亮小傳
諸葛亮(181—234),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字孔明,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東漢末。隱居鄧縣隆中(今湖北襄陽西),留心世事,被稱為“臥龍”。建安12年(207年),劉備三顧茅廬,他向劉備提出占據荊(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重慶)兩州,謀取西南各族統治者的支持,聯合孫權,對抗曹操。統一全國的建議,即所謂“隆中對”。從此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後劉備根據其策略,聯孫攻曹,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並占領荊益,建立了蜀漢政權。曹丕代漢,他勸劉備稱帝,任丞相。建興元年(223年),劉禪繼位,他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政事無論大小,都由他決定。當政期間,勵精圖治勵精圖治:振奮精神,想辦法把國家治理好。賞罰嚴明,推行屯田政策。並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有利於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曾五次出兵攻魏,爭奪中原。建興十二年(235年),與魏司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於五丈原軍中,葬定軍山(今陝西勉縣西南)。諡為“忠武侯”。相傳曾經革新新連弩,能同時發射十支箭,又製造“木牛流馬”,有利於山地運輸。著有《諸葛亮集》。
“管樂”之才待時而動
提起諸葛亮,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諸葛大名垂宇宙”(杜甫詩句),人們一直把他看作智慧的化身,人們景仰和崇敬他。諸葛亮之所以能有這樣大的影響,這和曆代統治階級對他的推崇,小說戲劇對他的描繪和渲染是分不開的。然而,曆史上真實的諸葛亮和小說戲劇中塑造的諸葛亮並不完全相同。曆史上真實的諸葛亮又是怎樣一位人物呢?
諸葛亮東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一個門第不高的官僚地主家庭裏。其父諸葛珪(guī)曾做過泰山郡丞,叔父諸葛玄和當時的豪強貴族袁術、劉表等都有往來。諸葛亮兄弟三人,哥哥諸葛謹,弟弟諸葛均,此外還有兩位姐姐。由於父親很早去世,諸葛亮和他的兄弟、姐姐都依靠叔父諸葛玄過活。
諸葛亮的童年是在戰亂中度過的。在他出生的第四年,即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黃巾大起義爆發,繼之而來的是在鎮壓黃巾起義中壯大起來的豪強地主武裝之間為爭奪地盤的廝殺、混戰。琅琊郡屬於徐州,是豪強們心目中的一塊肥肉,陶謙、呂布、曹操都曾先後占據和搶奪過這塊地方。徐州戰亂不止,使諸葛玄一家再難安身下去。為了逃避戰亂,諸葛玄帶領家人,離開家鄉,先投奔袁術,後又投奔荊州劉表,最後在襄陽住了下來。
諸葛亮17歲那年,叔父諸葛玄去世。諸葛亮失去了依靠,就帶著弟弟諸葛均在襄陽城西20裏地的隆中村,置了一點田產,蓋了幾間草房,開始過著他20年後在《出師表》中所說的“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的一麵耕種、一麵讀書的隱居生活。
隆中的生活,一過就是10年。這10年,諸葛亮閱讀了大量的經史和諸子百家的著作,尤其喜歡讀《申子》和《韓非子》等法家著作。諸葛亮深為春秋戰國時期法家人物經世致用的理論所折服折服:信服。他知道,在這動亂的時世,法家的思想,包括其治國的經驗、法術是最切合、最實用的。廣泛地閱讀、刻苦地鑽研、學習,使他獲得了豐富的政治、軍事和曆史等方麵的知識。
這10年,也是諸葛亮拜師、交友、增長見識、學問的過程。那時候,荊州地區相對戰亂較少,中原地區的學者名士紛紛避亂至此地。比諸葛亮年長的,有大名士龐德公、號稱“水鏡”先生的司馬徽、沔(miǎn)南名士黃承彥(即後來諸葛亮的嶽父)等,他們都成了諸葛亮的忘年之交。這些人思慮精密,學識淵博,見解卓絕,諸葛亮虛心向他們請教,從他們身上學到了不少東西。由於司馬徽的介紹,諸葛亮又拜了一位稱“酆(fēnɡ)公”的汝南靈山隱士酆玖為師。酆玖熟諳(ān)韜略韜(tāo)略:《六韜》、《三略》都是古代的兵書,後來稱用兵的計謀為韜略。精通兵法,在諸葛亮“奉事惟謹”的精神和行為的感動下,酆玖傳授了他三部兵書。這對諸葛亮日後輔佐劉備帶軍打仗,無疑起著極大的幫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