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bó(1 / 2)

脖子再長,高不過腦袋。

膊子折了往袖子裏藏。伯樂相馬,和氏識璧,慧眼識人才。

伯樂小傳

伯樂(約公元前680~前610),原名孫陽,春秋中期郜國人。在秦國富國強兵中,作為相馬立下汗馬功勞,得到秦穆公信賴,被封為“伯樂將軍”。伯樂後來將畢生經驗總結寫成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相馬學著作——《伯樂相馬經》。

春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軍事的需要,馬的作用已十分凸顯。當時人們已將馬分為六類,即種馬、戎馬、齊馬、道馬、田馬、駑馬,養馬、相馬遂成為一門重要學問。孫陽就是在這樣的曆史條件下,選擇了相馬作為自己終生不渝的事業。孫陽從事相馬這一職業時,還沒有相馬學的經驗著作可資借鑒,隻能靠比較摸索、深思探究去發現規律。孫陽學習相馬非常勤奮,《呂氏春秋·精通》說:“孫陽學相馬,所見無非馬者,誠乎馬也。”

少有大誌的孫陽,認識到在地麵狹小的郜國難以有所作為,就離開了故土。曆經諸國,最後西出潼關,到達秦國,成為秦穆公之臣。當時秦國經濟發展以畜牧業為主,多養馬。特別是為了對抗北方牧人剽悍的騎士,秦人組建了自己的騎兵,故對養育馬匹、選擇良馬非常重視。

孫陽在秦國富國強兵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並以其卓著成績得到秦穆公信賴,被秦穆公封為“伯樂將軍”,隨後以監軍少宰之職隨軍征戰南北。伯樂在工作中盡職盡責,在做好相馬、薦馬工作外,還為秦國舉薦了九方皋這樣的能人賢士,傳為曆史佳話。

伯樂經過多年的實踐、長期的潛心研究,取得豐富的相馬經驗後,進行了係統的總結整理。他搜求資料,反複推敲,終於寫成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相馬學著作——《伯樂相馬經》。書中有圖有文,圖文並茂。《伯樂相馬經》長期被相馬者奉為經典,在隋唐時代影響較大。後雖失傳,但蛛絲馬跡在諸多有關文獻中仍隱隱可見:《新唐書·藝文誌》載有《伯樂相馬經》一卷;唐中葉張鷟寫的《朝野僉載》、明人張鼎思著《琅琊代醉編·伯樂子》和楊升庵著《藝林伐山》中均有大致相同的記載。

伯樂相馬

傳說有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托,購買一匹可以日行千裏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裏馬很稀有,不容易找到,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要著急。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仔細尋訪,但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的途中,他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說些什麼。伯樂立即判斷出來,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裏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裏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麵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直衝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著馬說:“陛下,我把千裏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在戲弄他,有些不滿意,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所以才會讓你買馬,但是現在你買的這時什麼馬啊,就連走路都困難,還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裏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喂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隻要精心喂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複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