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夫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裏之外。後來千裏馬為楚王馳騁於沙場,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
卞和小傳
春秋時楚國人。荊人。又名和氏。和氏璧的發現者。春秋時楚民。
相傳他在荊山得一璞玉,兩次獻給楚王,都被認為是石頭,以欺君之罪被砍去雙腳。楚文王即位後,他懷抱璞玉坐在荊山下痛哭。文王令工匠剖雕璞玉,果是寶玉,遂稱此玉為“和氏之璧”。此璧後傳入趙,再轉於秦。因獻玉而聞名古今。
《韓非子》載,卞和在荊山得一玉璞,獻給厲王,厲王使人鑒別,說是石頭,有欺君之罪,斷其左足。到武王即位,卞和再次獻玉,武王使人鑒別,仍說是石頭,又斷其右足。後來文王即位,卞和抱玉慟哭於荊山下,文王派人去問他為什麼哭。他說:“寶玉而名之曰石,貞士戮之而漫,此臣之所以悲也。”文王令人剖璞,果得寶玉。因此稱“和氏璧”。卞和以功封為零陽侯。《史記·卷八十一》所說的“完璧歸趙”故事中的“璧”,即是卞和所獻之寶玉。
卞和慧眼識珠
春秋時,楚人卞和在楚山,一說荊山看見有鳳凰棲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依“鳳凰不落無寶之地”之說,他認定山上有寶,經仔細尋找,終於在山中發現一塊玉璞。
卞和將此璞獻給楚厲王。然而經玉工辨認,璞被判定為石頭,厲王以為卞和欺君,下令斷卞和左腳,逐出國都。
武王即位,卞和又將璞玉獻上,玉工仍然認為是石頭,可憐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足。
及楚文王即位,卞和懷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滿眼溢血。文王很奇怪,派人問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為什麼隻有你如此悲傷?”卞和感歎道:“我並不是因為被削足而傷心,而是因為寶石被看作石頭,忠貞之士被當作欺君之臣,是非顛倒而痛心啊!”這次文王直接命人剖璞,結果得到了一塊無瑕的美玉。
為獎勵卞和的忠誠,美玉被命名為“和氏之璧”,這就是後世傳說的和氏璧。
楚王得此美玉,十分愛惜,都舍不得雕琢成器,就奉為寶物珍藏起來。又過了400餘年,楚威王為表彰有功忠臣,特將和氏璧賜予相國昭陽。昭陽率賓客遊赤山時,出玉璧供人觀賞,不料眾人散去後,和氏璧不翼而飛。
50餘年後,趙國人繆賢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購得一塊玉。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經玉工鑒別,此玉就是失蹤多年的和氏璧,趙惠文王聽說和氏璧在趙國出現,遂據為己有。
秦昭王獲悉此事後,致信趙王說,願以秦國十五座城池換取玉璧。趙王懾於秦國威力,派藺相如奉璧出使秦國。機智過人的藺相如不辱使命,設計取回玉璧,送回趙國。
公元前228年,秦滅趙,和氏璧最終還是落入秦國手中,不幸的是,和氏壁從此從曆史記載中消失了。傳說中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和氏璧製成了傳國玉璽。
鵓鴿知向旺處飛。薄地怕勤漢,肥地怕懶蛋。
薄唇輕言。
薄唇子好說話。
薄禮強失禮。
薄處先通,細處先斷。
薄技在身,勝握千金。
薄籬不算牆,婆婆不算娘;拖車不算車,公公不算爹。
薄餅從上揭。
薄利廣銷生意好。
薄利能多銷,暴利冷蕭條。
薄薄酒,勝茶湯;粗粗布,勝無裳;醜妻勝空房。博得人家信任全憑真誠,改正自己錯誤全憑忠誠。
博愛失愛,誇功沒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