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6年廣東省肇慶市建立了以保護南亞熱帶季雨林為主的第一個自然保護區——鼎湖山自然保護區開始,到2007年我國自然保護區建設已經經曆了51個春秋。在過去的51年中,自然保護區的功能和作用逐步為人們所認識,並且這種影響正在不斷擴大。

提起自然保護區,人們常會想起雄偉壯觀的長白山,美麗而神奇的西雙版納,林泉輝映的九寨溝……每一個自然保護區都是一幅美麗動人的畫卷。你知道自然保護區的確切含義嗎?它們的設立,僅僅是因為它們風光綺麗嗎?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這樣定義:“自然保護區是指對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係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等保護對象所在的陸地、陸地水體或海域,依法劃出一定麵積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

“自然保護區”是一個泛稱,實際上,由於建立的目的、要求和本身所具備的條件不同,自然保護區有多種類型。

按照保護的主要對象來劃分,自然保護區可以分為三類,自然生態係統保護區、生物物種保護區和自然遺跡保護區;按照保護區的性質可以劃分四類,自然保護區可以分為科研保護區、國家公園(即風景名勝區)、管理區和資源管理保護區。

知道了什麼是自然保護區,你一定還在疑惑建立自然保護區的目的何在。自然保護區不同於旅遊區,它重在保護,而不在觀賞。自然保護區的建立是為了保存地球上的物種及其生態環境。

第一,自然保護區能為人類提供生態係統的天然“本底”。生物圈是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趨於平衡的生態係統,但人類的長期破壞使很多地方的自然麵貌都難以辨認。在自然界保留下來的具有代表性的天然生態係統或原始景觀地段,為人類研究這些地區的自然資源和環境特點提供了樣本。以它們為參照,人們可以衡量自身行為對自然造成的破壞,明確今後發展的方向。

第二,自然保護區是各種生態係統及生物物種的天然貯存庫。由於自然保護區能比較完整地保存物種生存的環境,物種在裏麵能按其自然的進程發展,保持其多樣豐富的原貌,其中有些是人類還沒有發現的物種。

第三,自然保護區為科學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天然實驗室。自然保護區中不僅物種豐富,生態係統完整,其天然性和長期性還為一些連續的觀測和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第四,自然保護區是進行環境教育的自然課堂。一般的保護區都可開放。通過與大自然的交往,激發人們對大自然的熱愛。

第五,自然保護區由於保護了天然植被,在改善環境、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維持生態平衡方麵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國自然保護區建設經曆了一個漫長而曲折的曆程,總體上是健康向前的。截至2006年,全國共建立自然保護區2349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65處),總麵積150萬平方公裏,約占陸地國土麵積的15%,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已有26處自然保護區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有27處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有10多處成為世界自然遺產地,有相當一部分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點地區,在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發揮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具有廣泛的國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