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東北地區(1)(2 / 3)

本區地處鬆嫩平原與大興安嶺的接壤地帶,保護區的主體——五大連池火山是我國著名的年輕火山群之一,距今僅有200年曆史。區內分布有14座因火山噴發而形成的火山錐體和800多平方公裏的熔岩台地和5個串珠狀火山堰塞湖。在火山噴溢而形成的平緩開闊的玄武岩熔岩台地上,遺留極其豐富的微地貌景觀,如熔岩洞穴、造型各異的熔岩流、噴氣錐及火山噴發物火山灰、火山彈等,由此足見當時火山噴發的壯觀景象。

五大連池保護區火山資源豐富、完整、集中、典型,火山地質現象齊全,地質景觀多樣,地貌類型奇特,是一座天然的火山博物館,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和保護意義。

此外,保護區內蘊藏有豐富的礦泉水,其類型多,成分複雜,可與國外一些名牌礦泉水相媲美,並對許多疾病有醫療作用。同時保護區內景觀奇特,風景優美,因而也是旅遊和療養的勝地。

三江濕地——洪河自然保護區

洪河自然保護區位於黑龍江省佳木斯三江平原北部的同江市與撫遠縣交界處,麵積達21835公頃,1984年經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1996年晉升為國家級,北大荒墾區第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陸濕地和水域生態係統類的典型代表。

本區地處三江平原的東北部,區內地勢平坦,河漫灘廣闊,土壤滲透力弱,地表河流縱橫,泡沼星羅棋布,保留了三江平原典型的原始沼澤自然生態係統,是三江平原沼澤景觀的“縮影”。保護區內的植被仍保持原始狀態,以草本沼澤植被和水生植被為主,間有島狀林分布。本區動植物資源比較豐富,高等植物有99科590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的瀕危植物有黃蘖、水曲柳、核桃楸、野大豆等4種。脊椎動物有210種,其中哺乳類27種、鳥類164種、兩棲類3種、魚類16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丹頂鶴、白鸛、白尾海雕、大天鵝、猞猁、水獺等14種,並為丹頂鶴、白鸛等珍禽的繁殖地之一。

洪河保護區的建立,對於保護三江平原沼澤濕地珍禽均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紅鬆林基地——涼水自然保護區

涼水自然保護區位於黑龍江省伊春市帶嶺區,麵積達12133公頃,1980年經原林業部批準建立,1997年晉升為國家級,主要保護對象為紅鬆針闊葉混交林生態係統。

本區地處小興安嶺南坡達裏帶嶺支脈的東坡,海拔高度在280-707米之間,為典型的低山丘陵地貌。區內自然資源豐富、植被群落類型複雜多樣,分布有大片較原始的紅鬆針闊葉混交林,是我國目前保存下來最為典型和完整的原生紅鬆針闊葉混交林分布區之一,也是中國和亞洲東北部很具代表性的溫帶原始紅鬆針闊葉混交林區。複雜的生態環境條件為野生動植物的生存和繁衍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野生植物中,有被子植物418種、裸子植物8種、蕨類36種、苔蘚類107種、地衣類89種,屬於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的有水曲柳、黃菠蘿、胡桃楸等。野生動物中,有昆蟲491種、魚類10種、爬行類7種、兩棲類5種、鳥類250種、獸類44種,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有紫貂、中華秋沙鴨、金雕、白鸛、白頭鶴等8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有棕熊、黑熊、馬鹿、鴛鴦、花尾榛雞等46種。

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管理,涼水保護區已成為保護和研究我國紅鬆針闊葉混交林生態係統及其生物多樣性的天然基地,並為教學和宣傳自然保護科學知識提供了廣闊的課堂。

蜜蜂綠色生態王國——東北黑蜂自然保護區

東北黑蜂位於黑龍江省饒河縣境內,麵積達27萬公頃,1980年經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1997年晉升為國家級,主要保護對象為東北黑蜂及蜜源植物。

東北黑蜂是20世紀初由烏蘇裏江東引入的遠東蜂,經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形成的適應黑龍江氣候和蜜源特點、具有世界上四大著名蜂種的主要優良性狀的地方良種。具體表現在耐低溫、維持大群、采集力強、配合力好,具有較高的經濟和科研價值。本區地處完達山區,是東北黑蜂發源地,現有東北黑蜂原種6000餘群。同時保護區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屏障和良好的山地隔離條件,野生植物種類繁多,達1074種,其中以椴樹、毛水蘇等為主要蜜源的蜜源植物200多種,是保護東北黑蜂基因庫的最佳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