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1章 人物出新及其他(1 / 1)

——評閻耀明小說《大龍蝦》、《飛翔的涼粉》、《牛》

中村

寫小說的人常常有這樣的煩惱:作品不能出新;讀小說的人常常有這樣的怨念:××的作品是老“套”子,×××的作品似曾相識;編小說的人常常有這樣的慨歎:好作品怎麼這麼少?

其實寫好作品並不難,這裏有個“訣竅”。本是我的“獨家專利”,現在我願作點兒“犧牲”,透露給大家--不要挖空心思刻意去編故事,要寫人物或寫“文化”。尤其是寫人物。故事(相對而言)畢竟是有限的,而人物誰和誰的臉麵都不同。

閻耀明的這三篇小說之所以寫得還“不錯”,有新鮮感,就在於他駕輕就熟地白描了幾個人物。

當然寫人物也有出“新”不出“新”的問題。

閻耀明寫的這三個人物就很“出新”。

前兩篇寫高橋鎮“吃”文化中的兩個人物。描寫得活靈活現形神兼備就不用說了,“新”就新在作者賦予了這兩個人物的現代意識。大龍蝦賣油條圖快不衛生,被罰了款,心服口服。而她勇於拿起法律武器向報社討回“人格”的公道,確實令人感佩;涼粉王如今也不是十年前那個涼粉王了。他的“覺醒”意識在於他再不願拿自己的勞動成果白送人情。雖然他依舊是個京戲迷,宋團長仍然是他的“老”朋友,可想吃涼粉一個子兒也甭少給!

《牛》則和前兩篇不同。我以為,這篇貌似淺顯的小說卻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哲學上的問題。那就是:欣賞美要不要條件?事實上,在很多情況下,欣賞美是“有閑”階級的事情。我們久居鬧市的城裏人一到鄉下就高呼:這裏的風景多美呀!我願一輩子住這裏(其實一個月都住不了)!而置身其中的鄉下人怎麼不見發出過一句這樣的感歎?是熟視無睹麼?有一點兒。但最主要的怕是他們沒有那份閑心情。如果讓林黛玉每天鋤上一畝地,她保準懶得再去搭理那些落紅桃花!當牛牛代替他的亡牛像牛一樣拉了一晌子犁鏵之後,他再也看不出他雕刻的牛像“他心愛的牛又複活了”,那無非是一段“似乎就要腐朽”的粗木樁而已。再“美”的牛像也不能代替真牛幹活兒。在特定的條件下,“美”也發生了質的變化。

我想,當你的創作陷入困境時,你不妨試著走出“編故事”的泥淖,去寫幾個你熟悉的人物。相信你會感到“又一村”般的“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