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瞿秋白《現代社會學》《瞿秋白文集》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卷第454—455頁
社會的基礎是人與人之間的“勞動的聯係”這一種勞動的聯係便是所謂“社會勞動”。……社會乃包含人類之一切經常的互動而且依據於人類的勞動聯係上的最廣大的“係統”。這是純粹的唯物論對於社會的定義。社會組織的基礎是勞動聯係,社會生活的基礎是物質生產的過程。
摘自瞿秋白《現代社會學》《瞿秋白文集》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卷第468—469頁
社會是一種現實的總和,是一種係統——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之係統。這種互動的形式及數量,非常之多,非常之雜,然而這些互動的現象雖然錯綜交接,形成極繁複的社會生活——他們之間卻亦有一定的規律。假使種種互動的力量互相影響而並無絲毫內部的規律性,那時這些力量之間便不能有任何均勢,社會更不能存在。
摘自瞿秋白《現代社會學》《瞿秋白文集》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卷第467頁
社會的形成,是有一種物質的基礎。因為社會變化的根本原因,必是由於物質的生產力的發展,所謂生產力就是物質生產過程中有作用的種種力量。
摘自楊幼炯《社會學述要》上海泰東圖書局1927年版第18頁
人類生活資料必取之於自然界中,因此人類與自然接觸實行生產競爭,力求戰勝自然。人類戰勝自然的方法,本在於結合互助。既有結合,則個人勞動,同時就是社會勞動;一個人能力很小,許多人的能力便大。因為人類從生產競爭中發現種種分工協作的方法社會的生產量便能增加,而社會的組織,遂隨生產的增加,日益發展起來,造成種種相異的社會,所以社會可以說是人類經濟活動的結合體。
摘自楊幼炯《社會學述要》上海泰東圖書局1927年版第19頁
人類社會的活動的起因,主要的是生產與生殖,前者是一切生活的物質需要,後者則是人類自身生物的要求。
摘自楊幼炯《社會學述要》上海泰東圖書局1927年版第19頁
經濟要素在社會生活中,是占有重要的地位。因為社會生活的基礎,是建築在物質的生產方麵。所以社會內人對人的關係,根本是經濟關係。人類使用勞力及技術對付自然界,人類自己之間,便能發生某種經濟關係,社會的生活,也隨著生產力及生產性質而變異。
摘自楊幼炯《社會學述要》上海泰東圖書局1927年版第32頁
社會現象決然不是獨斷地,或無因地突然發生。它常常為別一或別一組現象所決定,而又是決定另一或另一組現象者。它決然不是由人類——少數的英雄與天才或群體——自由意誌地加上或除掉。既是這樣,社會現象才可以尋出公律。社會公律象自然公律一樣,它決不指示什麼是“應當”發生的,而隻論及“過去”與“現在”的“發生的事實”,更以預測“將來發生的事實”。
摘自盧劍波《社會的價值與變革》上海啟智書局1929年版第9—10頁
社會是人與自然的合體。社會是人類的係統,但就廣義說,物也是社會之中的一部分。任何物質離開人類社會隻是一塊自然物。物的係統中,當然以生產手段為主體,但不屬於生產手段的物質,對於生產也有關係。……社會不僅是人類的物理的係統。人又是有思想有感情的,社會不僅生產物質的財貨,還生產精神價值(如科學藝術等)。預言之,社會不僅生產“物”,還生產“觀念”。這些觀念一生產出來,便互相適應而成為觀念的係統。所以社會之中有3個要素,即物,人與觀念。社會的係統中,含有物的係統,人的係統,和觀念的係統。這3個係統,互相關聯,互相影響,構成社會的係統。這3個係統,又是互相調和互相均勢地存在著。換言之,這3個係統若不是互相適應地存在著,社會便不能存在。
摘自李鶴鳴《社會之基礎知識》新生命書局1929年版第11—12頁
我們理想的新時代新社會,是誠實的、進步的、積極的、自由的、平等的、創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愛互助的、勞動而愉快的、全社會幸福的。希望那虛偽的、保守的、消極的、束縛的、階級的、因襲的、醜的、惡的、戰爭的、軋轢不安的、懶惰而煩悶的、少數幸福的現象,漸漸減少,至於消滅。
摘自《陳獨秀文章選編》(上)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4年版第427頁
社會是個人集成的,除去個人,便沒有社會。
社會是個人的總壽命,社會解散,個人死後便沒有連續的記憶和知覺;所以社會的組織和秩序,是應該尊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