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魏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敦煌地區的民族分割和民族融合(1)(1 / 3)

(第一節)魏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敦煌地區民族分割和民族融合的基本概況

東漢末年,既有田產、勞動力,又有武裝力量的塢堡組織日益發展,成為分裂割據的社會基礎;在鎮壓黃巾起義中封建軍閥勢力擴大,和塢堡組織結合,進一步形成圖王稱霸的可能;地區性經濟的發展,又提供了這些割據勢力的物質基礎;在中原政權的經濟、政治力量還不足以統一全國時,分裂割據代替了統一局麵。這一時期除西晉的短期統一外,中國處於分裂割據局麵400多年,直到開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文帝楊堅才重新統一南北,結束了長期分裂割據、戰亂動蕩的局麵。在這段曆史中敦煌地區在總的動蕩中,相對地較中原平穩些。

魏晉統治者為了充實關中,屏蔽中原,常常強徙住在青海、甘肅及其以外的氐、羌及其它少數民族於關中J龍右、河西的割據者,也常常引氐、羌為援。由匈奴、鮮卑、烏桓及羌人組成的軍隊也經常出現在北方及中原的各地戰場上。為此也推動這些少數民族在西晉時,走著封建化的道路,逐漸習慣於農耕生活。隨著西部、西北部各地少數民族的大量內遷,各少數民族的封建化過程加快了,民族融合也相應地達到了高潮。自然,不同地區、不同文化及不同的政治經濟發展狀況,必然帶來民族間相互的不適應和不協調,各民族間的摩擦和戰爭也不可避免。

晉懷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軍攻下洛陽,晉懷帝被虜,晉軍在當時荊棘成林的長安擁立湣帝。建興四年(公元幻6年),匈奴劉曜又奪得長安,湣帝出降,西晉滅亡。西晉的滅亡,是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相互交錯的曆史條件下,經過各族人民的各種起義鬥爭完成的。當時,西晉宗室諸王互相殘殺,沒有形成穩固的中央集權,致使兵民無辜而死傷累累。“戰及殺害近十萬人,“大掠長安,殺二萬餘人”,“百姓創痍,饑餓凍餒”的慘狀比比皆是。戰亂大大地破壞了各項生產事業,最終削弱了西晉王朝的統治,促成了西晉政權的早時崩潰。

當時,涼州存在著漢人地主建立的前涼政權。西晉滅亡之後,原西晉涼州刺史張軌的兒子張宓,子孫世守涼州,保據一方。中原混亂時涼州比較安定,中原漢人來避難者絡繹不絕。漢族士人在此傳授儒學,保存了中原失傳的一些經籍和學說。後前涼通過敦煌控製了西域,加強了西域同內地的聯係,有利於當時中國與中亞的經濟文化交流。

這是當時地處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在較長時期裏的一個重要特點。因為權力爭奪的中心地區在中原,敦煌雖有統屬權的不斷變更,甚至自立的政權存在,但鬥爭相對地平穩,過渡也平穩些。

後趙時徙居中原的氐族,乘後趙崩潰之際,西歸關中,公元351年,在長安建立前秦。前秦統治者苻堅廢除了一部分後趙的苛政,恢複魏晉以來的士族特權,重用漢人王猛治理國家,勸課農桑,提倡儒學。其時“四夷賓服、湊集關中,四方種人,皆奇貌異色可見各民族之間以及中國與西方之間的交通交往都比較發達,前秦在公元370年滅前燕,公元376年滅前涼和代,不久又奪取巴蜀,進入西域,中國北方及西北地區又出現了統一的局麵。前秦對敦煌經營是費盡心機的,這與苻堅的“雄才大略”有一定的關係。但西北部關係的和諧順暢,並不能挽救其中原戰場的失利。淝水戰後,北方出現了嚴重的分裂局麵,持續時間達數十年之久。在西北地區的河西走廊一帶,先後建立過五個短期的分裂小王國。隴西鮮卑乞伏部乞伏國仁建立西秦,都苑川(今甘肅榆中);氐人呂光建立後涼,都姑臧(今甘肅武威);與拓跋部同源的河西鮮卑禿發部禿發烏孤建立南涼,都廉川堡(今青海樂都);雜有盧水胡的匈奴沮渠部沮渠蒙遜建立北涼,都張掖;漢人李杲建立西涼,都敦煌。在西北這一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民族關係十分複雜,沒有哪一個民族能夠在這裏起主導作用,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把這一地區統一起來。這些小國彼此征戰吞並,混亂持續了很長時間,給西北各地,包括敦煌的生產帶來了一定程度的破壞。

北魏天興元年(公元398年),拓跋部的傑出人物拓跋稱帝(道武帝),定都平城。以後太武帝經過連年攻戰,於太延二年(公元436年)災北燕,太延五年(公元439年)滅北涼,完成了北方及西北大部的統一。

北魏在政治、文化、社會習俗等多方麵,積極進行漢化,推動了鮮卑族本族的前進,緩和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促進了鮮卑族、其他民族和漢族的融合,從而推動了整個北方地區的社會進步。

柔然是東胡的苗裔,北魏太武帝改稱蠕蠕,《宋書》、《南齊書》稱芮芮,《隋書》稱茹茹,都是同名異譯,其統治者姓鬱久閭。

柔然人“無城郭,逐水草畜牧,以氈帳為居,隨所遷徙”,也“無文字,將帥以羊屎粗記兵數,後頗知刻木為記”。西晉、十六國時期,柔然社會中還沒有明顯的階級分化,這與其獨持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