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軟,字士業,在他統治西涼時期繁刑峻法,宮室是務人力凋殘,百姓愁悴”,喪失民心,加之沮渠蒙遜的不斷進攻,益衰敗。當時西涼近鄰勁敵兵力很強,西涼已遠非其敵手。公元420年,李歆聽說北涼主沮渠栽遜出兵東伐西秦乞伏熾磐,便想乘虛偷襲沮渠蒙遜的根據地張掖。沮渠蒙遜有意布置疑陣,實際上並沒有引兵東去,而是把軍隊埋伏在李歆進軍的道路上,以便進行伏擊。李歆率步騎兵三萬東出,中伏大敗,不肯退兵,率眾與沮渠蒙遜決戰於寥泉(今甘肅高台縣西),結果全軍覆沒。李歆被俘虜後死於沮渠蒙遜之手,蒙遜隨之入據酒泉,西涼亡。
齒泉失守後,李歆弟李恂,帶領殘部,西奔敦煌,嬰城拒守,自稱冠軍將軍、涼州刺史。沮渠蒙遜親自率兵二萬督戰攻敦煌城,一連數月不下。最後,沮渠蒙遜利用黨河水,“三麵起堤,引水灌城”,結果城陷,李恂自殺,蒙遜縱兵屠城。西涼殘部李杲之孫李寶、唐契被俘,解送武威,後伺機逃到伊吾,依附於柔然,後降北魏。敦煌一時成為城圮人亡之地,滿目瘡痍。
五、北涼時期的敦煌地區
北涼主沮渠蒙遜,臨鬆(今甘肅張掖南)盧水胡。盧水即今天的黑河,沮渠是匈奴的官名,據說沮渠蒙遜的祖先做過匈奴左沮渠這個官,所以以官名為氏。蒙遜祖上世居於盧水,是這裏部落的酋帥,蒙遜的祖父沮渠祁複延,封狄地王,蒙遜的父親法弘,被苻秦任為中田護軍。“蒙遜代父領部曲……為諸胡所推服盧水胡雖然很早就居住在河西走廊的黑河流域,但由於他們還是過著遊牧的生活,所以一直到十六國時期,還維持其部落組織,沮渠氏就是這個部落組織的酋長。從盧水胡的姓名來看,如暉仲歸、祁複延、羅仇、蒙遜、日蹄、頗羅、牧健這些字音,他們應該保存著自己的部落語言,可是既然長期和漢族人錯居,必定又嫻習漢語,像沮渠蒙遜不僅通曉漢文,而且“博涉群史”。盧水胡沮渠部落的社會發展階段及其經濟文化生活和漢化程度,僅次於氐苻氏、羌姚氏,而要遠遠高出於鮮卑乞伏氏、禿發氏。盧水胡的分布地區雖然很廣,安定、杏城都有他們的足跡,但河西走廊的張掖郡一帶,是他們集中居住的地方,最終為了保衛自己的部落,經過武裝過程,逐漸形成為一支武裝力量。割據河西地區的呂光、段業都想支配這支武裝力量。
晉隆安元年(公元397年),後涼呂光命沮渠蒙遜伯父羅仇、麴粥從征乞伏乾歸,呂光弟呂延戰死,前軍大敗。呂光歸罪於羅仇、麴粥,並處死了他倆。沮渠蒙遜是羅仇侄兒,他那時在姑臧“自領營人配廂直”,擔任宿衛工作。羅仇和麴粥被殺後歸葬臨鬆,盧水胡諸前來送葬者有一萬多人。蒙遜遂與諸部結盟起兵,攻下涼臨鬆郡,屯據金山(今甘肅山丹縣西南)。這時沮渠蒙遜的堂兄沮渠男成也聚眾數千反涼。他們共推後涼建康太守段業為涼州牧、建康公、大都督、龍驤大將軍,建元神璽元年,以沮渠蒙遜為鎮西將軍張掖太守、沮渠男成為輔國將軍酒泉太守,委以軍國大政。
第二年(公元398年),段業攻取張汝即進據之,自稱涼王,改元天璽。
段業本京兆漢人,博涉史傳,有盡牘之才,先任呂光部下杜進記室,從征西域,後逐漸升官,為沮氏擁立。但他是個儒者,沒有威武權略,又愛講迷信,喜聽讒言,“無鑒斷之明”。隆安五年(公元401年),沮渠蒙遜誘使段業以謀叛之名殺沮渠男成,卻又借口段業妄殺無辜,集眾一萬人攻破張掖,殺死段業,自稱使持節、大都督、大將軍、涼州牧、張掖公,改元永安。這就是正式的北涼政權的建立。
此時孟敏擔任敦煌太守,李懸為效穀縣令。不久孟敏去世,敦煌護軍敦謙、沙州治中索仙等人,認為李晶“溫毅有惠政”,公推為敦煌太守,於是李杲正式稱藩於北涼政權。
沮渠蒙遜既據張掖,屢敗西涼李氏。禿發得檀取得姑臧城以後,遭到夏主赫連勃勃的攻擊,實力大損。沮渠蒙遜又屢敗禿發溽檀,多次進兵包圍姑臧。最後禿發傅檀隻好放棄姑臧城,退回樂都。東晉安帝義熙七年(公元411年),沮渠蒙遜終於據有姑臧城,次年遷都於此,改稱河西王,改元玄始,置百官,建築宮殿,史稱北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