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時全國實府兵製,當時沙州有軍府三個:龍勒、效穀、懸泉。軍府的最高長官為折衝都尉,300人為團,團有校尉,50人為隊,隊有隊正,10人為火,火有火長。平時和平時期,府兵在駐地從事農業生產,冬季閑時進行各種軍事訓練,所謂“三時農耕,一時教戰”。戰爭時期調派各地出征作戰,由封建王朝中央派將帥統領,戰爭結束則“兵散於府將歸於朝”。唐中宗李顯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唐朝設置豆盧(即歸義)軍,駐紮沙州城內,有兵士4500人。唐景雲二年(公元711年),以賀拔延嗣為涼州都督河西節度使,府兵製度名存實亡。隨著方鎮兵的代起,形成節度使權力的無限膨脹,最終直接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發生。
(第三節)唐前期敦煌地區與西域等的關係隋末唐初,東、西突厥再度強盛,其勢力北據漠北,西控西域直到裏海以東中亞諸國。“隋末亂離”,“(突厥)又更強盛”,“東至契丹,西盡吐穀渾、高昌諸國,皆臣之。控弦百萬,戎狄之盛,近代未有也”。突厥連年進擾唐王朝北部、西北部邊地,給各地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唐太宗為了反擊突厥進擾,親自訓練了精銳的武裝部隊;加之唐初社會經濟的迅速恢複和發展,也有了反擊的足夠的經濟力量,另外,突厥統治者之間內部的矛盾,削弱了自身的力量,且連年大雪之災,六畜凍死,人民反抗,最終促成了唐王朝反擊的勝利。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八月,唐太宗即位初,顏利可汗帶領十多萬騎兵推進到長安附近的渭水北岸,威脅唐朝的政治統治。唐太宗與頡利可汗訂盟約和而退。之後,唐太宗下詔修葺邊塞障,進行反擊的準備。
貞觀元年、二年間(公元627-628年),突厥內部矛盾紛起,陷入了分崩離析的局麵。後來,唐王朝與擺脫東突厥統治的薛延陀建立了聯係,統轄東突厥東部的突利可汗也降了唐。
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命徐世積為通漠道行軍總管,兵部尚書李靖,大將柴紹、李道宗、薛萬徹、衛孝節等,分道大舉出擊,於次年大破突厥。高宗初,在突厥故地設置單於、安北二大都護府來管理。東突厥既亡,薛延陀、回紇、什固等“西北諸蕃,鹹請上尊號為天可汗”,唐朝皇帝成了這些部落、民族的最高統治者。同時,唐王朝為了維護對西域的統治,加強與西域的關係,保護中西商路的暢通,進行了對西突厥的戰爭。
唐擊敗東突厥以後,敦煌以西的伊吾(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歸屬唐朝,高昌王親自到長安,焉耆王也遣使請開磧路以通往來。唐與西域經敦煌的交通打開了。
隋唐時期,西突厥人遊牧於烏孫故地。隋時,射匱可汗在龜茲以北的三彌山建牙,“自玉門以西諸國皆役屬之”。後來,西突厥貴族北並鐵勒,西南侵吐火羅。唐初,西突厥分裂,各部互爭雄長,力量在混戰中有所削弱。
唐經敦煌與西域的通道暢通後,吐穀貴族多次侵犯唐邊境,威脅敦煌及河西走廊。唐太宗派李靖節度諸軍,於貞觀九年(公元635年)擊潰吐穀渾軍,吐穀渾降唐。唐太宗終於征服了東突厥和吐穀渾,並把它們置於自己的控製之下,維護了敦煌及河西走廊地區的安定。
當時的敦煌和河西走廊地區形勢一直較為緊張。尤其是接近沙州的高昌王文泰“發徒聚眾賊殺無已”,致使沙州受累也不得安寧。貞觀廿四年(公元610年)、唐太宗下決心討伐叛逆以確保中西交通的暢通.他派吏部尚書侯君集,交河道行軍大總管薛萬均、副總管萎行本等進軍高昌沙州刺史劉德敏率沙州軍民協同作戰。經過近一年時間的征戰,粉碎了麯文泰勾結吐蕃,企圖反唐割據的陰謀。高昌改設西州,唐因》安西都護府於此,以鎮守其地。
唐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西突厥聯合龜茲國的反唐勢力.互相勾結在一起,攻城掠地,大肆侵擾,西域又出現了緊張的局勢。次年,唐太宗再命左驍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昆山道行軍大總管、安西都護敦孝恪,帶領鐵勒十三部兵力十餘萬,西伐龜茲。沙州刺史蘇海政、行軍長史敦煌人薛萬徹也率精騎一部,配合行動。雙方經過多次激烈的戰鬥,唐軍最終擊敗西突厥和龜茲聯軍。蘇海政和薛萬徹乘勝率軍急追600餘裏,俘虜了龜茲王白訶黎布失畢,取得了戰爭的完全勝利。
唐王朝既破龜茲,西域各地大震,當地各部首領相繼擺脫了西突厥的統治結好於唐朝,貢使通商,往來不絕。唐王朝即將安西都護府自高昌移至龜茲,下統轄龜茲、於闐、碎葉、疏勒四鎮,是為安西四鎮,以控製扼守西境,保護中西商路。隨後,西突厥也遺使來唐,“(唐)太宗……曰:西突厥已降,商旅可行矣。諸胡大悅”1。此後,西突厥勢力益孤,終於在高宗初年,滅西突厥。在其故地天山北路一帶,置北庭都護1,下統二州,昆陵、蒙池二都護和23個都督府;天山南路,於龍知元年(公元(561年)分十六都督府,“及州八十,縣一百一十,軍府一百二十六”,盡隸屬於安西都護府.唐朝恢複在西域的統治,解除了西突厥勢力對西北邊疆的威脅,對幹鞏固邊防,維護國家統一,發展中西商業交通,特別是對於改及河西走廊社會經濟發展和經濟化交流,起手極的作用,唐太宗死後,高宗繼位。永徽六年(公元5年),武則天被立為皇後。此後.武則天逐漸將權力轉移到向己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