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統治沙州時期,敦煌地區的經濟繼續向前發展,特別是當時的寺院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和繁榮。根據敦煌遺書所提供的資料,我們知道當時沙州一地有報恩寺、淨五寺、蓮台寺、三界寺、興善寺、永壽寺、金光明寺等14所僧寺,同時還有安國寺、普光寺、靈修寺、大乘寺、聖光寺等5所尼寺,僧尼者人眾近千。每個寺院都擁有大量土地,役使當地廣大勞動群眾為其耕種收獲。寺院裏囤積著大量的糧食和農副產品,春困時節又被貸於民進行高利貸盤剝。
另外,各寺院還有泥、木匠、皮匠、氈匠、紙匠、製酒工等匠工和放駝牧羊的牧工,從事各種手工業和畜牧業生產,為寺院創造更多的財富。敦煌寺院經濟的發展和繁榮,是和吐蕃統治時期經濟的發展、吐蕃貴族的民族習俗緊密聯係著的,而對受其剝削壓迫的普通勞動者來說,寺院經濟的膨脹和發展加重的經濟上的負擔,也是空前深重的,自然也就更激起其反抗和鬥爭的情緒,最終導致張議潮領導的沙州各族人民的起義,推翻了吐蕃奴隸主貴族的統治。
(第七節)張議潮領導的起義及張氏家族對敦煌地區的統治
唐武宗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吐蕃讚普朗達摩遇刺身亡,致使吐蕃國內大亂。河隴一帶洛門川討擊使尚恐熱與鄯州節度使尚婢婢相攻不已,吐蕃勢力在各地人民的反抗和內部紛爭中逐漸衰弱。河西走廊和敦煌地區的各族人民也乘隙紛紛起來鬥爭,要求擺脫吐蕃奴隸主貴族的殘暴統治,結束多年戰亂給各族人民帶來的痛苦不堪的生活狀況。
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敦煌人張議潮率領沙州地區漢族人民,聯合居住在沙州的以安景佑為代表的粟特人和以閻英達為代表的吐穀渾人等各民族人民,組成強大的反抗吐蕃奴隸主貴族的同盟軍,一舉驅逐吐蕃沙州守將,奪取政權,收複沙州地區。接著乘勢繼續東向,攻克瓜州。張議潮奪取沙、瓜二州後,一麵差遣押牙高進達率人馳表赴長安向唐王朝報捷,一麵以瓜、沙二州為根據地,積極修甲治兵擴大起義隊伍。各地各族人民受吐蕃奴隸主貴族殘暴統治多年,遂紛紛報名當兵,起義軍迅速成長,聲勢大振。
在起義軍作了充分的軍備準備後,從公元850年幵始,張議潮蘋起義軍向吐蕃奴隸主貴族發起了大規模的進攻。起義軍所到之處,受到各族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和積極配合,先後攻克伊州(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甘州(今甘肅張掖)、肅州(今甘肅酒泉)、蘭州(今甘肅蘭州市)、鄯州(今青海樂都)、廓州(今青海貴德)、河州(今甘肅臨夏)、岷州(今甘肅岷縣)等州,進入甘青兩省及新疆廣大的地區。
公元851年八月,張議潮遺其兄張議潭奉天寶年間河西隴右十一州地圖、簿籍歸朝,對此段曆史,《新唐書吐蕃傳》有記載:“沙州首領張議潮奉瓜、沙、伊、肅、甘等十一州地圖以獻。始議潮陰結豪英歸唐,一日,眾擐甲噪州門漢人皆助之,虜守者驚走,遂攝州事。繕甲兵,耕且戰,悉複餘州”。唐王朝於當年十一月在沙州設立歸義軍,以張議潮為歸義軍節度使,兼十一州營田處觀察使,全權負責河西等地的軍事、行政和財政。至此,人民起義推翻吐蕃統治的鬥爭得到唐王朝的正式承認。
鹹通二年(公元861年),張議潮率領各族人民組成的歸義軍蕃漢兵士7000人,攻克河西重鎮涼州,受到涼州人民的熱烈歡迎:“昨夜蕃兵報國仇,沙州都護破涼州。黃河九曲今歸反,塞外縱橫戰血流鹹通七年(公元866年)冬張議潮所部的北庭回鶻仆固俊攻克西州(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接著合兵揮師東進,與吐蕃軍隊大戰於(陝西彬縣)、寧(甘肅寧縣),歸義軍大獲全勝,吐蕃大將尚恐熱被斬,首級傳送長安。吐蕃勢力被迫全部退出河西隴右地區。至此,“西進伊吾,東接靈武,得地四千餘裏,六郡山河,宛然而歸。斷絕近百年的中西交通和交流從此再次乂暢行無阻唐王朔也洱次祀西顧之憂遺書中載有冷飭民梟時以《菩薩蠻》詞歌,對這一唐時西北敦煌河西地盛舉的頌揚廣敦焯古出神將感得諸蕃遙欽仰。效節取龍庭,麟台早有名。恨隔審部願難仲吐。早晚天狼蕃齊拜聖顏。”
瓜、沙二州收複後,張議潮恢複了唐王朝建讜,再設州、縣、鄉、裏製度,並將占沙州人口很大比重的僧尼統一管理.創設都僧統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