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隋、唐時期敦煌地區走向自己封建時代曆史發展的最高峰(5)(1 / 2)

張淮深死後,張淮鼎接替執掌歸義軍軍政大權。現存敦煌莫高窟唐代《乾寧碑》有“妻弟前瓜州伊西節度使……張淮鼎”的具銜。兩年後,張淮鼎去世,執掌歸義軍的權柄轉到張議潮的子婿、瓜州刺史索勳的手中,其子索承勳為沙州長史,並引張議潮孫張承奉為歸義軍副節度使。到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朝廷正式任命索勳為歸義軍節度使。不久到唐乾寧元年(公元894年),張議潮第十四女,即涼州司馬李明振之妻,率李氏諸子誅殺了索勳。名義仍擁立張承奉為節度使,實際上李氏諸子“分茅裂土”,掌握著歸義軍的實際權力,李宏願為沙州刺史,李宏定為瓜州刺史李宏諫為甘州刺史,張承奉隻不過是一個虛有其名的傀儡而已。後來,張承奉經過苦心經營,在自己周圍培殖勢力逐漸形成了能與李氏諸子抗爭的環境,最終奪回了權力。唐光化三年(公元900年).朝廷正式追授其為歸義軍節度使。

唐哀帝天佑初年,中原王朝禍亂紛起,盛極一時的唐王朝終於開始走向了崩潰的邊緣。天佑四年(公元907年),唐哀帝“禪位”於朱溫唐王朝滅亡。

唐王朝滅亡前後,受中原形勢的影響,在張承奉歸義軍節度使統治集團內部,導演了沙州“白雀之瑞”的事端。

卷子《白雀歌》雲:“白雀飛來過白亭,鼓翅翻身入帝城,深向後宮呈寶瑞玉樓深處送嘉聲,”張承奉臣僚張永進以此歌勸進,請苒稱帝。張承奉乘此機會經過一段緊鑼密鼓的醞釀準備,遂於唐天佑三年(公元906年)“繼五涼之中興,擁八州之勝地”,在敦煌建立“西漢金山國”,自稱“白衣天子”。“西”指方位漢”指漢族人、漢人,“西漢”合意為西部漢人之國。“金山”又名金鞍山,在敦煌西南境,古為同樓蘭與於閬、吐穀渾分界之嶺,即今甘爾、青海、新疆三界之交的阿爾金山。按“五行”觀念所指,西方屬金,金為白色所以“白衣天子”者,即“西方之天子”。

回鶻即回紇,貞元五年(公元789年)更名回鶻。盛時轄地甚廣,有一部分在我國境內。回鶻人又是後來我國天山以南地區的維吾爾族的主要袓源。

回鶻人是鐵勒的一支,居住於娑陵水(色楞格河)和媼昆水(鄂爾渾河)流域,也有一部分住在天山一帶在很長的時期裏,他們過著氏族製的生活,“無君長,居無恒所,隨水草流移”。從6世紀中葉始,回鶻人屈服於突厥,突厥統治者經常征發閱鶻人打仗同時又向他們索取冗重的貢賦,引起了回鶻人的不斷反抗。隋煬帝初年,回鶻聯合其他鐵勒部落屢次打敗西突厥的軍隊。

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回鶻人以少勝多,擊敗東突厥的騎兵十萬人於敦煌附近的馬鬣山,遂逐北於天山。東突厥滅亡以後,回鶻和另一個鐵勒部落薛延陀並為當時中國北方、西北方強大的勢力。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回鶻的軍事貴族乘薛延陀內亂之機,配含唐王朝的軍隊攻滅了薛延陀占領了薛延陀的大部分上地。

武則天時,東突厥占領了鐵勒故地,一部分回鶻人被東突厥所破,徙居於甘涼敦煌間,大部分役屬於東突厥貴族。唐開元中,東突厥衰亂,回鶻逐漸強大起來。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封回鶻首領為懷仁可汗,第二年懷仁可汗在唐王朝幫助下滅了東突厥汗國安史之亂期間,回鶻貴族曾兩度派兵協助唐朝政府軍作戰,雙方的關係為此更加密切。吐蕃貴族占領隴右後,唐和西域、中亞的交通必須借道回鶻。回鶺從東西貿易中得到了很大的利益,回鶻人常以馬數萬匹向唐換取數十萬匹絹帛。

回鶻人從唐王朝內地換取的各種物品,除了滿足自己的需要以外,還把絹帛等物品運往中亞各地牟取厚利。

回鶻貴族為了和吐蕃貴族爭奪西域,極力支持唐在北庭、安西的駐屯軍。貞元六年(公元790年),吐蕃敗回鶻,占北庭,次年,又占領安西。此後,唐王朝與回鶻繼續以絲馬互市,回鶻人留居長安的數以千計。唐還把崇徽、鹹安、太和公主嫁給回鶻可汗。

在唐的先進文化影響下,回鶻人的經濟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

考古工作者考古材料顯示,回鶻人已經從事農耕生產,他們使用的鐵犁、鏵頭較長,有了犁壁。舊鶻人建築中用的蓮花瓦當,與中原出土的唐代瓦池完全一樣。

昭武九姓國被大食占領後,那裏的人大量遷到回鶻境內。回鶻人受其影響,放棄了原來信奉的薩滿教,改信摩尼教。回鶻人起初采用突厥文字,後來又創造了古回鶻文。著名的九姓回鶻可汗碑就是用古回鶻文、漢文和突厥文三種文字刻成的。充分顯示了當時回鶻、漢和突厥民族的相互交往和相互融合的曆史。

公元840年,回鶻因內部矛盾及自然災害,已日漸衰弱,及為黯戛斯擊敗,少部分移居唐的邊境,絕大部分則分為三支向西南遷徙。其中一支南移河西地區;另一支西移去西域,以高昌(今吐魯番)為中心;最後一支遠移蔥嶺以西,在10世紀中葉到13世紀初,在蔥嶺以西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哈喇汗王朝,首都在八拉沙袞城,轄地包括東邊的喀什噶爾(今喀什)和於闐,喀什噶爾成為其第二首都和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