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五代時期敦煌地區的曹氏政權
出現在中國曆史上10世紀前半期的五代十國,是開始於8世紀末的藩鎮割據局麵的進一步延續。
朱溫在907年篡奪了唐朝的政權,建立了後梁。為了進行掠奪,朱溫曾不斷地南征北戰,並對人民在其16年的統治中橫征暴斂,殘酷壓榨。從而激起人民的強烈不滿和堅決反抗。在農民起義軍的不斷打擊下,在和李存的長期混戰中,實力日益削弱,到923年便被李存勖推翻了。同年,李在洛陽建立了後唐,在原統治華北地區範圍的基礎上,把統治範圍擴大到後梁統治的全部地區。
到936年,在太原的石敬瑭,以出賣燕雲十六州的土地和人民為代價,向契丹請來援兵,把後唐推翻,建立了後晉。同時,契丹貴族曰益加強對後晉的壓迫,多次進兵中原。但遭到中原各地人民的激烈反抗,最終把契丹貴族及南侵軍趕出了中原和華北,且使其從此不敢長驅直入到黃河以南。
947年春,劉知遠趁契丹兵馬撤退之機在太原稱帝,建立後漢。950年冬,郭威舉兵向南,推翻了後漢王朝,於次年正月即位建元,是為後周。其時,太原留守劉崇也稱帝於太原,是為北漢。960年正月初,趙匡胤推翻後周,建立了北宋政權,開始承擔了結束分裂割據局麵的曆史任務。
唐光化二年(公元899年),敦煌(沙州)長史、金山國吏部尚書曹仁貴自稱歸義軍節度兵馬留後使,已經創立了曹氏家族在敦煌的統治地位,偕同張承奉共同統領敦煌。其時,東與甘州回鶻結好,暢通東路交通,並向唐王朝派出朝貢使者,以取得中原王朝的承認,敕封他為節度使。同時與虎踞西陲的於闐李氏通好,並采取必要的政治軍事措施以鞏固內政及邊防,且大興佛教,為確立其正式的統治地位奠定基礎。此間,張承奉隻是名義上的“天子”、“王”,實際權力已經旁落於曹氏,時敦煌地區的局麵也很複雜,特別是麵對回鶻的進攻,無甚堅強後盾,張氏大權旁落,曹氏又名不正,言不順,暫不可能有大的建樹。
後梁乾化四年(公元914年),敦煌(沙州)歸義軍節度兵馬留後使曹仁貴繼替張承奉,成為敦煌地區唯一的最高統治者,對敦煌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治理,為以後曹氏家族在敦煌的統治進一步奠定了基礎。曹仁貴取代張氏掌握瓜、沙實際統治權後,取消了“敦煌國”的建製,恢複了唐朝歸義軍的名號,曹仁貴自稱歸義軍節度兵馬留後使,宗奉中原王朝正朔,多次遣人於中朝,希望求得承認。他統治敦煌時期,統轄瓜州、沙州二州之地,轄紫亭、懸泉、雍歸、新城、石城、常樂六鎮之戎,開始了曹氏家族在這一地區卓有成效和建樹的統治時期。
後梁龍德二年(公元922年)前,曹議金代替曹仁貴主持瓜、沙二州軍政事務,並於同光二年(公元924年)正月遣使至靈武進貢於後唐,當年五月後唐莊宗冊封曹議金為歸義軍節度使、沙州刺史、撿校司空,曹氏政權正式得到中原王朝的承認。曹氏統治合法化的同時,也奠定了中原王朝支持的堅強後盾。根據敦煌遺書《曹良才畫像讚文》,我們可知曹氏家族原籍亳州(今安徽合肥),先祖因在敦煌任官而留居沙州,逐漸發展為敦煌世家豪族,並與張議潮有親戚關係。張承奉期間,曹議金曾任歸義軍沙州長史,執掌政權後,繼承曹仁貴的政策審時度勢,進行了一係列的政策調整和內部改革對維護敦煌(沙州)地區的和平和安定恢複發展生產,鞏固曹氏政權,保護和發展敦煌莫高窟石窟藝術做出了積極的努力,使西北敦煌一隅在中原紛亂時偏安一時。
當時,瓜、沙地區處於東西回鶻兩大勢力之間,無力與強雄抗衡,曹議金鑒於此,采取了西和於闐、東結回鶻的與近鄰修好政策.改善了與鄰國的關係。嫁女給於闐王李聖天.並努力千天福年間被後唐王朝冊封為於闐皇後,敦煌莫高窟98窟東壁北向二身題名結銜“大朝大於闐國大政大明天冊全封至孝皇帝天皇後曹氏一心供養”詞同時曹議金娶甘州回鶻可汗女為夫人,又嫁女給回鶻可汗為妻,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有“北方大回鶻口聖天可汗的子”和“甘州聖天可汗公主”之類的題名,還有身著回鶻服裝的公主畫像等。這種和親式的姻親關係,是當時瓜、沙二州統治者對外關係上有利於民族團結的必要舉措,對醫治張承奉時期戰爭創傷、鞏固政權、穩定局麵都起了積極的作用。為此,敦煌遺書伯3500卷子中記載當時四麵蕃人來跪服,獻駝納馬沒停時,甘、肅可汗親降使,情願與作阿耶爾,漢路當時沒停滯,這回來往也無慮。”
在對付局勢穩定的條件下,曹議金政權積極發展農牧業生產,並進一步加強同中原王朝的聯係。《冊府元龜》卷972中記載:後唐同光二年(公元犯4年)四月曹議金進玉三團,還有“羚羊角、波斯錦、生黃金”等;後唐長興元年(公元930年)九月,“沙州曹議金進馬四百匹,玉一團”。從中可見當時瓜、沙地區經濟繁榮,農牧業生產興旺昌盛。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卷子斯4245號也載%:“……時則有我河西節度使司空……刀兵罷散,四海通達,癘疫不侵,猶掄永滅,三農實香,民歌來暮之秋;霜疸無朝,用絕生蝗之患。”充分顯示出瓜、沙地區農畜業生產恢複發展,災疫免除,和平安定的生產生活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