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彥抓捕了張壺銘,毆辱張氏家屬等人,其兵勇將張氏財物洗劫一空,後又在押解途中殺害了張壺銘。消息既出,激起了敦煌民眾的憤怒,四方百姓不約而聚3000餘人,可持木棒、刀、斧,要“替張舉人報仇”,要“捉住贓官王家彥”。憤怒的群眾斬關扭鍵,進入縣城,打死巡警攻破縣署,王家彥慌忙從後門出逃參將府。
陝甘總督升允聞迅,急電肅州總兵柴洪山,令其日夜兼程前往鎮壓。柴洪山到敦煌後,認為敦煌百姓“民情淳樸,並非刁民,亦無反意”,抗糧一事至此,是由於官方高壓而成,木可深究。升允認為柴洪山鎮壓不力,指使參將林太清使用兵力大肆搜捕抗糧運動領導人。
為使無辜百姓免受牽連,抗糧領導人挺身而出,被解往酒泉,升允指定張掖縣令沈齡皋審訊後,或處死,或判永遠監禁。轟轟烈烈的敦煌人民抗糧鬥爭,經過兩年的鬥爭最終失敗了。清政府在自己的末日到來之際,無奈對敦煌農民做了讓步,免除了每戶必須交納的“采買糧”4石的“常規
(第三節)民國時期的敦煌地區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宣告成立,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專製政體結束,開始代之以“民主共和”。中華民國的成立,結束了封建時代,建立了資產階級政權,但這個政權,不久即被北洋軍閥袁世凱所篡奪,把中國人帶入軍閥混戰的局麵中了。在中國悠久的曆史中,它的存在以孫中山在南京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起,到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和國成立止,一共不到38年,但它卻是中國曆史承上啟下值得重視的一段曆史。這一時期的敦煌地區,因偏離爭奪政治權力的中心,所以其曆史有自己的特殊性的一麵。
民國成立後,撤銷安西直隸州,敦煌仍舊屬安肅道(治所酒泉)。縣及以下行政建製仍沿襲清代的“房班”、“隅坊”製度,隻將原來的典史署改為警備隊和監獄署,儒學署更名勸學所。原來清朝的官吏,搖身一變成為民國的官員,封建統治的方式略微改變些,其本質上毫無變化,革命的影響力至於敦煌似乎連“徹底”不“徹底”都無需掛問,原來的官吏,原來的人民,無甚變革。
直到1926年,民國政府才將原來的縣屬六房,改組合並設立科局,分置科長、局長,管理敦煌全縣各種政治、經濟、文化等事宜。農村則仍舊實行坊隅製度。1932年,裁撤坊隅,設立區鄉。全敦煌縣分置五區十鄉,鄉下設閭,閭下為鄰。區設區長一人,鄉設鄉長一人,閭設閭長一人,鄰設鄰長一人,分別管理所轄地區的民事、賦稅、差役等事務。
1935年,民國政府又在敦煌縣並區設置聯保,實行保甲製度。以十戶為一甲,十甲為一保,每兩保設聯保主任一人,聯保以上設區,把全縣分為兩個區。
1938年,又取消聯保,實行鄉鎮保甲製度。全敦煌縣劃分為一鎮(鳴沙鎮)四鄉(和平鄉、新安鄉、永寧鄉、靜肅鄉),39,保共46甲。同時,還設立了國民自衛組織,縣設自衛團,鄉鎮建衛隊%當時敦煌縣共有戶4825戶,有口27948人。
哥老會又稱仁義會,是一種民間結社的秘密組織。19世紀葉,主要流行於長江流域各省區。同治中期哥老會組織逐漸滲透,進入清軍兵勇及下級軍官當中。後又隨被遣返的兵勇及軍官再流入民間,許多貧苦農民和手工業工人也加入了進去,勢力日益擴張,徒眾遍及全國各地。哥老會最初的發展宗旨以“反清複明”為號,但缺乏明確的政治綱領,始終沒有形成統一的組織,活動采取分散進行的方式,並攙雜了許多封建迷信的色彩。最終甚至發展到亂殺亂劫,逐漸轉變為反動會道門了。
民國初期,哥老會在關外和新疆一帶活動猖獗,他們在各縣“開山立堂”,散發會證,勾結軍隊,害民擾官。它的總部叫“通統山”,最初設在陝西,以後在酒泉,關外和新疆地方,又有“太極山”、“迪龍山”、“福壽山”等名目,分部設在肅州,山主韓應忠。
1913年起,韓應忠開山為堂,四處活動在布隆吉爾、玉門、敦煌等地,分設據點。同時差遣楊生花、郝金章等人,潛入新疆秘密活動。新疆督軍楊增新發現後,進行大規模捕殺,餘黨遂潛逃進入敦文皇。他們和敦煌哥老會會徒王倫、王之禧、侯得勝、羅裁縫等人串通,秘密串聯,相約相機行事。
當時,被邊關觀察使周務學和敦煌縣長劉治清探知底細,遂會同駐軍負責人何炳文相機,以迅速果敢的舉動將其一網打盡,縣城東大街升字和秦州戶口時有人頭落地。此次捕殺“會黨案”活動,一時間敦煌滿城恐懼,人人自危。
1920年5月,蘇聯紅軍追剿頑固對抗人民的白俄軍隊少校阿連闊夫。阿連闊夫率殘部官兵餘人,馬匹700餘,竄入我國新疆伊犁地區,企圖建立反蘇基地。中國當局繳獲了他們的部分武器裝備,於9月將其遣送烏魯木齊,隨即再遣送至奇台駐紮,並作了嚴密的戒備。1921年1月,阿連闊夫殘部發動了對奇台的襲擊,中國軍隊事先早有防範,阿部被迫繳出全部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