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敦煌地區的石刻岩畫
在敦煌附近地區的馬鬃山和祁連山區,共發現了以凹刻、凸刻鑿製而成的西漢以前的岩畫群,有55組、300百多幅反映狩獵與遊牧生活及帶有相互交流性質的畫麵。其中位於今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境內東北部別蓋鄉大黑溝布爾肯哈達又稱佛山的大黑溝岩刻畫,最為豐富,其畫麵34組,圖案190多幅。內容多數是表現原始的狩獵、放牧、練藝習武、乘馬作戰的場麵,反映了敦煌地區原始社會時期的生產生活狀況,也表明氏族部落間戰爭的頻繁發生。同時,岩刻畫中還刻有大量的動物形象,如梅花鹿、大角羊、野牛、野駱駝、大象和老虎等,充分反映了當時敦煌地區的自然生態麵貌和環境較現在要好得多,是非常適宜於人類生存和發展的。
另外,這一地區還有野牛溝岩刻畫群、灰灣子岩刻畫群和七個驢岩刻畫群。這些岩刻畫年代有早晚之分,但畫麵的內容是較為豐富的,有反映早期牧人及駱駝、大角羊、野牛形象的,有騎馬人形象的。其中騎馬人和駱駝的形象最多,各神動物形象也較多。從人物裝飾來看,不僅有春秋、戰國、秦時期居於河西走廊及敦煌地區烏孫、月氏等民族,還有西域民族。反映了當時西北地區的民族聯係。當然其具體的進一步研究和考證還有待於對遠古時期及春秋、戰國、秦時期敦煌及附近地區古代遊牧民族各種文化遺存的進一步發現和發掘。但這些古代岩刻畫群對於我們研究當時居於這一地區的各民族,特別是烏孫、月氏及西域民族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提供了寶貴的重要形象資料。
我們從敦煌及附近地區古代岩刻畫的豐富生動的人物、動物形象中可以看出,這一地區古代社會各民族人民豐厚的文化藝術底韻與後來大量石窟藝術發展的淵源關係。
(第二節)漢代的詩詞歌賦
漢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漢江都王建女細君為公主“和親”於烏孫王昆莫,公主因昆莫年老、且言語不通,悲愁之餘,自為作歌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旃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此歌反映了封建王朝為其政治利益采取的“和親”政策下婦女的犧牲及地處偏遠情勢下悲怨愁苦的心情,同時也體現了中國古代婦女為了國家民族的利益勇於奉獻的精神和天隔一方思念故土的情懷。
在中國漢代文學史上,曾經留下了很多直接由童謠民歌演變而來的無名氏五言古詩。其中《古詩十九首》大都是以青年男女的離別及離別後的思念為題材,反映當時遠征作戰、戍邊絕域的現實生活。《結發為夫妻》、《良時不再至》、《攜手河上梁》等詩描寫了遠征的青年和自己心愛的妻子臨別之夜、送別和分別天涯的情景。《行行重行行》、《孟冬寒氣至》、《凜凜歲雲暮》等詩描寫了丈夫遠征戍邊,家中軍人眷屬對丈夫的苦戀,盼到丈夫家書,擔憂丈夫西北苦寒無衣的情形。
同時,久役不歸遠征戍邊的將士們,也無時不在想念故鄉的親人妻女,《知江采芙蓉》正是描寫了這種懷念鄉土的心情。而《十五從軍征》則描寫了征戰戍邊所幸生還歸故裏時,淒慘荒涼的景象。
另外,漢代《樂府》歌曲中,大半也采用了當時流行的民歌,其中如雜曲中的《古歌》、《悲歌》,描寫了當時征戍軍人的傷感情懷。
結發為夫妻
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
歡娛在今夕,燕婉及良時。
征夫懷遠路,起視夜何其?
參辰皆巳沒,去去從此辭!
行役在戰場,相見未有期。
握手一長歎,淚為生別滋!
努力愛春華,莫忘歡樂時。
生當複來歸,死當長相思。
良時不再至良時不再至,離別在須臾。
屏營衢路側,執手野踟躕。
仰視浮雲馳,奄忽互相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