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漢代及漢代以前的敦煌文化藝術(2)(1 / 3)

秦王朝時期,最初信奉原始的多神教。秦初襄公時,秦人遊牧於陝甘邊境,有時勢力可達河西走廊及敦煌地區。他們以少障之神為自己的種族之神,稱之為“白帝”。當時建立了神廟,叫“西畤”,祠祀“白帝”即白虎。後來,西部和西北部一些種族視其為圖騰,奉為西方之神。同時,隨著秦農業經濟的發展,逐漸並祀青帝、黃帝、赤帝,但“最得西北一般農民之信仰的,還是那位古典的雉神”。這正是反映當時西北地區狩獵畜牧生活的內容,顯然帶有一種鮮明的部落生活的性質。

秦王朝一方麵有計劃地繁榮都市經濟,另一方麵又執行一神對商業的鼓勵政策,為此秦代的商人在政府的武裝保護之下,展開了與匈奴和西北各地西戎之間的繁盛貿易。他們用中原出產的絲織物和其他手工業品交換匈奴所出產的馬牛羊之類的牲畜及皮毛。於是“駿良狹騷”得以充實秦始皇之外廄。同時,秦王朝時的商人已經直接或間接地通過敦煌地區,與塔裏木盆地及周圍西域各地諸種族發生貿易關係,因而秦始皇在統一以前就得以“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秦統一後,自然更當如此。隨之而來的中西文化的互相衝擊也在萌芽之中。

在秦代藝術最大的結晶阿房宮中,有著很多精巧的雕刻和美麗的壁畫,據王子年《拾遺記》所載,秦始皇時有西域之一國,騫霄國人烈裔來獻畫。“含丹青以漱地,即成魑魅群物之象。以指畫地,長百尺,直如繩墨。方寸之內,畫成嶽瀆列國;又畫成龍鳳,騫翥如飛,不可點睛,點或飛去也”。當時,希臘人的藝術、宗教已經逾過帕米爾高原與西域中國羌族的文化發生了接觸,印度佛教也開始向世界展開。正像翦伯讚先生所言:“希臘文化與印度的浪濤,則已在衝擊中國的西部疆界。”秦王朝強盛時期,受希臘藝術影響的西域藝術隨商業而東進是可能的。

根據斯坦因的報告所載,在羅布泊沙漠中,一個較小的亭障之北,發現了許多用樹枝構築的房屋。在這裏發現了用古怯盧文、婆羅門文、窣利文及漢文等文字所寫的木簡。還有許多美麗的漆盆、有畫的絲織物、毛織物殘片及木製農具等遺物。在鹽澤沙漠中的另一地,又發現漢代古錢、金屬器件及陶器碎片。又在古樓蘭遺址附近發現一葬地,其中除人骨棺木殘片之外,尚發現各種殉葬物品,有鏤花銅鏡、木製兵器模型、家具、漢簡、美麗的彩絹、地氈、繡品殘片、堆絨毛織物和粗毛織物等。斯坦因報告中記載在鹽澤的古道中,“沿途都可以找到中國的古錢、小件金屬器物、珠子之類的東西”,在某一個地方,“明明白白散布著二百枚左右的中國古錢距離相隔約三十碼左右,這些方孔錢都是漢代形式,似乎是新鑄的一般,顯然是護路人員或商人帶的錢,繩子鬆了以後,從錢袋或箱子孔中逐漸漏了出來”。可見當時隨著中西交通的發展,通過敦煌這一中間站的中西文化的交流也隨著商旅們貿易的腳步開始了,中西文化夾帶於商品之中,融彙於河西走廊及敦煌地區人民的生產生活實踐中,中西文化在這一地區湧動著、潛行著。

漢代時,西域及中亞各國的民族文化,各種樂器、舞蹈等也都隨之東來,敦煌作為其橋梁,始終發揮著融彙中西文化,改製加工發展中西文化,並進一步西進東傳的作用。

在公元2世紀初,中原地區宦官蔡倫發明的紙,以及紙的應用和西傳,由斯坦因等考古工作者在西北漢長城烽燧中發現遺存,這就提供了當時中國文化的發展與傳播以更好的物質條件。

(第六節)佛教的產生、發展和在中國的初傳

一、佛教的產生和發展

佛教起源於公元前6-5世紀的古代印度,相當於距今約2500年左右的我國春秋時代。佛教興起的時期,正是古印度奴隸製經濟急劇發展、大批城市國家興起的時期。特別是北印度早已從青銅器時代轉入鐵器時代,手工業已經從農業中分化出來,生產力已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時,印度商業也有了巨大的發展,當時商人已有相當規模的陸上運輸商隊和海上運輸商隊,商品經濟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根據佛教經典的記載,當時北印度有16個國家,其中較有影響的摩揭陀國和居薩羅國,都是佛教流行較早、發展較快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