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敦煌文化藝術(3)(1 / 3)

據考證,北涼第268窟的交腳彌勒像就是莫高窟最早的彩塑佛像。它的手臂已殘損,它的整體造型簡潔洗煉,身披紅色袈裟,兩腳相交,垂在座前,全身和頭部完好,含笑慈祥,神情莊重。還有北涼第275窟的交腳彌勒菩薩,是莫高窟現存最大的彌勒菩薩,其麵頰豐滿秀雅,五官線條柔和,鼻梁高隆,直通前庭,眼珠外突,鼻翼單薄,嘴唇微抿,神態安詳莊重,整個塑像造型簡括,穩定挺拔,給人以動感和藝術美感。

北朝時期的彩塑,具有古樸、深厚、粗獷、莊重的風格,體現出北方民族的氣質特征。但造像題材比較狹窄,多是釋迦牟尼的說法像,北涼的彩塑像大多是單身像,到了北魏出現了一佛二菩薩的組合造像。還有武士式的天王像。到了北周,又增加了迦葉、阿難二弟子的造像。

北魏第248窟就是具有代表性的釋迦牟尼苦修像。身著通肩袈裟,結跏趺坐,雙手相握,收在腹前。頭束高髻,兩頰瘦削,鎖骨突出;透過薄質細軟的袈裟,顯出隱隱可數的肋骨;頭部微俯,眼瞼垂沉,雙唇緊閉,表現出了一副“苦其心誌,餓其體膚”的修道者形象。為什麼要把釋迦牟尼的形象表現成這樣“骨瘦如柴”的形象。佛經故事講:釋迦牟尼二十九歲時,放棄富貴的宮廷生活,一心想出家,尋找一條解救生、老、病、死和各種煩惱,得到極樂和幸福的方法。出家以後,訪遍名師一無所獲。在他走投無路時,得到一個外道法師的指教:苦行節食,靜心修行,才能得到人生的真理。釋迦牟尼便來到尼連禪河邊苦修,日食一米一麻,在幾年的苦修中,他久居曠野,風餐露宿,頂風冒雨,不避雷電,盤腿靜坐,入定禪思。所以古代的藝術家們在創造釋迦牟尼的苦修像時,就把它塑造的十分瘦削,從而引起人們感情上的共鳴,產生一種對怫的尊敬和崇拜。

在西魏第285窟西壁南側有一尊最大的禪僧像。禪僧就是禪修的僧人。造型單純整潔,淸秀俊逸,神情坦然。一塊麻布裹頭,又通肩纏體,起伏輕緩,填平了肢體的細部空間,那微微下視的雙目202和翕張欲動的嘴唇,似乎在虔心專注地默誦佛經,給人一種富有生機的感覺。

北朝時期的塑像,大多受印度佛教雕塑藝術和新疆西域佛教藝術的影響較大,這一時期的彩塑著重於通過麵部表情去刻劃人物的內心精神狀態,不怎麼注意對人物軀體四肢的刻劃描寫。所以,這一時期也為早期發展時期。

四、敦煌莫高窟早期壁畫藝術

敦煌莫高窟的壁畫藝術舉世聞名,壁畫是敦煌石窟藝術研究的主體。就其壁畫的內容來說,都是佛教經典的圖解,屬於佛教文化藝術。但它從不同的角度直接或何接地反映了社會的現實,具有鮮明的時代性與民族性。如古代勞動人民的生產和生活、耕獲、狩獵、捕魚、拉纖、撐船、修建、製陶、駛車等,為我們研究古代的勞動生產、交通運輸、音樂舞蹈、衣冠裝飾的曆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另外,壁畫中還有大量的富有裝飾性的圖案畫,如藻井邊飾龕櫥,裝飾花紋,千變萬化,內容豐富,反映了我國古代紡織印染工藝發展的高度水平。還有一些壁畫反映了封建統治階級窮奢極欲的剝削生活,如乘輿、駿馬、宴飲、出行、宮廷娛樂等。莫高窟壁畫藝術在不同的時代,以不同的方式,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軍事地理、交通運輸、宗教哲學、民族關係,以及中外人民友好往來等各種形象生動的社會發展史,為我們提供了極其寶貴的曆史資料。

莫高窟現存洞窟492個,約有壁畫總麵積45000平方米。如若以兩米的幅寬把壁畫銜接起來,其長度可達25公裏,真是一條稀世的藝術畫廊。這些壁畫曆經千餘年,十幾個朝代,從初始的開創,到創新發展,逐漸到鼎盛時期,最終又走向自己的衰落。敦煌莫高窟壁畫題材形式各異,內容十分豐富,基本可分為:1、佛像畫;2、經變畫;3、本生故事畫;4、供養人畫像;5、裝飾圖案畫。

這些壁畫,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以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反映了我國古代社會不同民族、不同階級階層各種各樣人物的曆史活動,同時也反映了中西交通交往、友好相處的曆史。所以,有人又把敦煌莫高窟壁畫比喻為“牆壁上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