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敦煌文化藝術(4)(1 / 3)

第三次出遊,悉達太子悄悄與車匿騎馬出了宮,這次從王城的西門出了城。

在郊外大道上,車來人往,絡繹不絕。迎麵駛來了一輛牛車,尾隨著許多人,皆都身穿縗衣,在牛車的車廂裏放著彩繪的棺木。大家有的扶棺,有的推車,有的拉車,都在哭哭啼啼。太子不知在幹什麼,就派車匿去何:

“牛車拉的是什麼?”

“是死人。”

悉達太子就親自去問:

“什麼叫死人?”

“死人就是不呼吸不飲食的人,靈魂離體,肢軀僵硬不動,數月之後,體無完膚。再過半年,皮肉全無,枯骨一堆。”喪主回答完畢,就隨殯車而去。

悉達太子長歎再三苦海無邊,眾生皆苦。悲哉悲哉”

悉達太子的三次出遊,沒有給他帶來快樂,反而更加增添了不少的憂思愁苦。東門遇老人,南門逢病人,西見死人,使淨飯王対太子更加憐憫。淨飯王想:太子幾次出遊,事屬偶然湊巧吧,這次,讓他從北門出去,也許不會再碰上不愉快的事了。

第四次出遊是在大隊人馬的護衛下,悉達太子出了王城的北門。

在路上碰見一行人,匆匆忙忙,前衛武士讓他繞道而行,行人不聽勸阻。悉達太子看他們爭執拉扯,忙上去詢問:

“你為何匆匆忙忙,還不聽勸阻”、“我有急事。”

“什麼事?”

“我妻子懷胎十月,將要生產,現在腹痛難忍,痛苦異常,我去請助產婆。”

“隻有你的妻子生孩子是這樣痛苦呢,還是所有的產婦都是這樣的要經受痛苦的生產?”悉在太子又問。

“吃五穀雜糧的人,沒有一個產婦不是這樣的。”行人說完就衝開武士,大步而去。

悉達太子沉默不語,一隊人馬隻得又回到城中去了。悉達太子在宮中久久思慮:生老病死,是人們痛苦不堪的四種苦難.又使人們煩惱無窮,難道說,就沒有辦法解除這些痛苦嗎?

此時,他覺得宮中太小,憋得他喘不過氣,他就騎馬無目的地信步前行。

在路上,他碰見一位僧人,就問:“你是什麼人?”

“我是僧人。”僧人施禮回答說。

悉達太子又問:“什麼是僧人?”

“就是斷六情絕七欲,一心一意坐禪修行,永無煩惱,輕鬆自在。若能修行得道,萬念皆滅,雖死猶生,不再輪回,不生不滅,還能拯救他人。”僧人說出一番道理。

悉達太子聽完以後,恍然大悟:如此即可出離人生之苦海,何樂而不為呢?

回到宮中,太子的心情平靜了。他要修煉得道,救大眾脫離苦海。這時,悉達太子萌生出家修道的念頭。

這幅壁畫故事中所有的人物造型、服飾具有印度、西域風格,是典型的釋迦牟尼誕生修佛入道故事。

讓我們再看一看254窟的《薩埵那太子舍身飼虎》的故事,它是中國早期佛教藝術中最流行的題材之一。

有一位國王名叫大車,他有三個兒子,長子叫摩訶波羅,次子叫摩訶提婆,最小的叫摩訶薩埵。

一天,三位王子外出遊玩,來到一座陡蛸的高山上。這時,他們同時發現在山穀中有七隻出生不久的小虎,圍繞著一隻母虎,嗷嗷待哺。而母虎由於饑餓和生產的折磨,已筋疲力盡,奄奄一息。麵對這八隻即將餓死的老虎,三位王子都表示同情。

大王子說你們看這母虎產子不過七日,七子圍繞不能出外求食,眼看就要吃它自己親生的兒子了。”三王子就問:“這老虎吃什麼?”大王子答它隻吃新鮮熱血肉,但是現在替它尋食已經來不及了,因為它就要餓死,誰又能為它不惜生命呢?”三王子聽了心裏一動,發誓要舍身救虎,用自己的生命和肉體去解救苦難的生靈。

他怕兩位哥哥阻攔,就借口讓哥哥先走,自己脫了衣服躺在母虎嘴前。因母虎快要死亡,連吃肉的氣力都沒有了。薩埵太子救虎之心更加迫切,爬到崖上,攀折一根幹竹刺,刺破自己的身體,縱身跳到老虎身旁。他的這種勇敢的犧牲行為,使得大地都為之震動了。

餓虎舐食了王子流的血,慢慢有了力氣,便把他整個身子都吃掉了,隻剩一堆骨頭和毛發。

在回家的路上兩位哥哥不見了弟弟,趕緊回來尋找,當他們返回山穀時,已不見弟弟的蹤跡,而是一堆剛剛被吃去的血肉殘骸。他們從留下的衣服上認出了是弟弟的屍骨,頓時昏絕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