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吐蕃(中唐)時期藝術和盛唐時期藝術有著不可分割的緊密聯係,但其窟型、龕型和壁畫內容都有了顯著的變化,其中最為突出的是每窟內經變畫的數量增多,有些洞窟內一壁上繪畫有多鋪經變。同時,吐蕃時代洞窟在製作上更加考究,覆鬥形窟頂,方整的四壁,蕩頂帳形龕及佛床、壼門,無不嚴整、精巧。一壁之上不僅繪有二至四鋪經變,而且在壁畫下麵還繪畫了十二至十四扇屏風。各屏風內所繪畫各品比喻故事,其內容細節又與上方經變畫中盛大的法會場麵相結合,精致細膩的藝術效果躍然全壁,滿目生輝。這一時期壁畫塑像筆墨精湛,線描造型準確、生動,以其結構謹嚴、刻畫精微取優,是唐代藝術向深度探索所顯示的卓越成就。這是敦煌藝術發展道路近五百年漫長經驗和不斷探索的必然結果。
晚唐時期半個多世紀裏,給敦煌莫高窟留下了約六十餘個石窟:第8、9、10、12、13、14、16、17、18、19、20、24、54、82、85、94、102、104、105、106、107、111、114、127、128、132、139、141、144、145、147、150、156、160、161、163、167、168、173、177、181、183、184、190、192、193、195、196、198、221、227、232、241、336、337、343、459、470和473窟。
張議潮率領敦煌民眾驅逐吐蕃,收複河西故地,從隴西經河西及敦煌地區到北庭的絲綢之路再度暢通,歸義軍政權在西北各族人民中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因其不同的戰功.張氏、索氏、李氏等世家豪族都等級有差地獲得勳位,共同執掌著敦煌及河西地區的政治統治權。他們本來是吐蕃統治管轄時期政治、經濟上的既得利益者,此時則致力於保護和擴大世家豪族與各大寺院的利益他們脫掉了吐蕃部落使的長袖袍,佩上了唐朝的“銀青光祿大夫”的魚袋。這一時期敦煌莫高窟藝術的內容與形式無重大的改變,主要是世家豪族紛紛以“報恩”、“慶寺”的名義營造的洞窟,是吐蕃時期的繼續。但也出現了個別的新題材和新形式。特別是張氏、李氏、索氏三姓與三個僧統在莫高窟所開的規模宏大的大窟,反映了敦煌及河西地區與中原聯係比吐蕃時期的加強和進一步發展。
二、唐代敦煌莫高窟建築藝術
跨越魏、隋兩代,展現在我們麵前的是燦爛輝煌的唐代藝術。它以雄偉的氣魄、卓絕的造型、豐富的色彩強烈地吸引著我們,顯示出這個時代不平凡的開端。莫高窟的藝術到了唐代,算是達到了頂峰,這是無數藝術家殫精竭慮辛勤創造的成果。
唐代洞窟遺存至今還有二百多窟,數量占全部現存洞窟數的近二分之一。隨著經濟的繁榮,帶來了文化藝術的繁榮。
敦煌莫高窟唐代的洞窟開鑿繼續沿隋代向南北兩端和下層發展,到了唐末,崖麵的長度已經達到今天的規模。
唐代的洞窟形製,還是沿用覆鬥式的窟形,這種窟形在莫高窟中是最多的一種。佛龕加深加大,成為一間頗為寬敞的房子。塑像都被安置在後室的佛龕中。窟頂覆鬥形中有四方藻井。有些是平頂,也有作淺鬥形。這都是一般的樣式。
除了以上的這些建窟形式,還有一些特殊的洞窟,如大佛窟、涅樂窟,都是唐代根據造像規模和造像體態而開窟建造的。第96窟就是根據所容納的巨大坐佛開鑿的一個具有高聳的空間的洞窟,窟平麵為方形,窟身為方錐形,窟頂為覆鬥形。為了窟內的光線和供人們就近瞻仰大佛的麵容和身體,在大佛的正麵留有小門和幾處明窗,還有可供攀登的通道。因窟內坐佛高34.3米,所以經過曆代維修擴建成為現在的九層褸,也成為當今室內第一大佛。雖經後人多次拙劣的裝修,但偉大的氣魄仍舊存在。
第130窟的坐像高26米,是莫高窟第二大坐佛,它也用了第96窟的做法,外麵鑿通了三層崖壁,才算把它隱蔽起來。
第158窟的大臥佛,是莫高窟第一大臥佛。此窟平麵為橫長方形,窟頂為橫長方盞形頂,整個洞窟像一具巨大的棺材。
各窟間的交通,在初期大概仍是由前室鑿出通路,唐末由於前室崩壞,才加木構窟簷和廊道。窟簷和廊道大都為單層建築,結構簡單,因上麵盛飾彩畫,便顯得十分華麗複雜。石窟和木構建築結合,是我國先代勞動人民一項重要的創造,它豐富了中國建築藝術。現保存完好的唐末窟簷,至今尚存一處,在第1%窟外。簷頂雖已坍壞,但梁枋棋柱尚存,彩畫如新,是我國古建築中的瑰寶。
敦煌莫高窟的建築畫藝術在初唐時,處在發展、創新、變革的階段。到了盛唐建築畫達到了頂峰時期,已經不是單調、簡單的建築畫了,出現了大型經變群體畫,在經變畫中,出現了群體建築。把殿堂樓閣用透視的手法畫出,表現出了建築的體積和縱橫空間,具有了真實感。壁畫中的佛陀、菩薩、天人等都被安置在建築物的前麵和建築物中間,畫麵中還表現了極樂世界的盛況,天上有飛天撒花,池內碧水中有鴛鴦、妙音等在水中遊戲。有舞伎、樂伎,有天宮樓閣,有高聳的鍾樓、鼓樓、佛塔。把人們融於景物之中,是一幅集人物、景物的精美藝術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