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五代、宋、西夏、元、清、民國時期的敦煌文化與藝術(5)(1 / 3)

公元272年(西晉武帝泰始八年)敦煌太守尹璩死,涼州刺史楊欣令敦煌縣令梁澄為太守。敦煌功曹宋質拒命,立令狐豐為太守。楊欣遣兵擊之,反為宋質所敗公元275年(西晉武帝鹹寧元年)敦煌令狐豐建造大型倉城河倉城,“古時軍儲在此

公元276元(西晉武帝鹹寧二年)敦煌太守令狐宏為楊欣所殺。

公元295年(西晉惠帝元康五年)晉分敦煌郡宜禾、伊吾、冥安、淵泉、廣至和酒泉沙頭、新鄉等十三縣為晉昌郡。

公元301年(西晉惠帝永康二年)涼州刺史張軌“興農修武,保衛州境”。

公元303年(西晉惠帝太安二年)晉代著名書法家、敦煌人索靖卒。

公元320年(東晉元帝大興三年)敦煌高隱索襲卒,年七十九歲。

公元335年(東晉成帝鹹康元年)前涼張駿分置敦煌、晉昌、高昌三郡,西域都護、戊己校尉、玉門大護軍三營為沙州,治所敦煌,楊宜任沙州刺史。

公元345年(東晉穆帝永和元年)前涼張駿稱大都督、大將軍、假涼王,分統涼州、河州、沙州。公元353年(東晉穆帝永和九年)開始創建敦煌莫高窟。

敦煌人宋纖在酒泉南北開辦私學,授業第子三千人。

公元365年(東晉哀帝興寧三年)敦煌人段灼,封關內侯。

公元366年(東晉廢帝太和元年)沙門樂傅行遊仙岩寺,在敦煌莫高窟開窟。

公元376年(東晉孝武帝太元元年)苻堅討張天錫,滅前涼。敦煌屬前涼統轄。

公元383年(前秦建元十九年,東晉孝武帝太元八年)前秦大將呂光由敦煌出玉門關,西征焉耆、龜茲等國。

公元384年(東晉孝武帝太元九年)前秦徙江淮、中州一帶戶民一萬七千餘戶至敦煌。

公元386年(前槳太初元年)呂光由西域還軍,占據涼州,建後涼。

西域高僧鳩摩羅什隨呂光經敦煌東至姑臧。

公元387年(後涼太安二年)呂光與酒泉王穆爭戰,敦煌郭瑀、索嘏起兵五千,運粟三萬石,響應王穆。

公元400年(東晉隆安四年)段業以李晶為敦煌太守。李磊旋稱涼公,改元庚子,定都敦煌,史稱西涼。

名僧法顯與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西行取經,道行至敦煌,留居數月,敦煌太守李晶供給渡流沙。

公元405年(晉安帝義熙元年,西涼建初元年)李杲遷都酒泉,敦煌由其子李讓鎮守。李讓在敦煌建南子亭,以禦吐穀渾。

公元410年(西涼建初六年)北涼沮渠蒙遜侵西涼,敗李歆於馬廟,蒙遜遂與李杲結盟而也公元412年(西涼建初八年)北涼曆法家、敦煌人趙敗製定《玄始曆》

公元417年(西涼建初三年)西涼公李杲卒,世子歆繼,改元嘉興。

公元420年(宋武帝永初元年,西涼嘉興四年)李歆襲張掖,被沮渠蒙遜所殺。李恂據敦煌,改元永建,拒北涼。

公元421年(宋永初二年,西涼永建二年)北涼沮渠蒙遜圍攻敦煌,以水破城,西涼亡。

公元423年(北涼玄始十二年)屙賓僧人曇摩密多到敦煌,“建立精舍,植柰千株,開園百畝,房閣池沼,極為嚴淨”。

公元433年(北魏延和二年,北涼永和元年)北涼沮渠牧犍好學,尊敦煌人劉日丙為國師,命其官屬從劉日丙學習。

公元437年(北涼永和五年)敦煌宿學北涼太史令趙致著《七曜曆數算經》;沮渠牧犍向宋文帝獻《趙畋傳》、《甲寅元曆》。

公元439年(宋文帝元裏十六年,北魏太延五年)北魏太武帝重用敦煌學者劉曬、索敝等。

公元441年(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二年)敦煌太守唐兒反,沮渠無諱討之,獲勝複據敦煌,殺唐兒。

公元442年(北魏太平真君三年)沮渠無諱自敦煌西奔鄯善。臣服於柔然李杲孫李寶入據敦公元444年(北魏太平真君五年)李寶朝魏,留駐京師平城,被封敦煌公。

敦煌遺書中最早的紙本曆日始寫。

公元442-452年(北魏太平真君正光中)太武帝平沮渠氏,廢敦煌郡置敦煌鎮。

公元445年(北魏太平真君六年)太武帝遣萬度歸西征,至敦煌,留輜重,以輕騎五千渡流沙至鄯善,鄯善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