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的這個動作,給全體在場的人,以極其深刻的印象。它像是表達了一種思維的過程,作出了斷然的決定;像是集中了所有在場的人,以及不在場的所有革命的幹部、戰士和群眾的心情,而用這個動作表達出來。這是一個特定的、曆史性的動作,概括了當那個偉大的曆史轉折時期到來的時候,領袖,同誌,戰友,以及廣大革命群眾之間,無間的親密,無比的決心,無上的英勇。
請感謝我們的攝影師吧,為人們留下了這刹那間的、永久的形象;這無比鮮明的、曆史的記錄!正是在這揮手之間,表明了一種深刻的曆史過程,表現了主席的偉大性格。願所有的人,通過這張照片,能夠理解和體會,那當抗日戰爭勝利,我們的國家處在十字路口,處在兩種命運、兩個前途決定勝敗的鬥爭的嚴重時刻,我們的黨和毛主席,為國家和人民作出了怎樣的貢獻!
飛機的發動機響了,螺旋槳轉動起來。隨著這聲音,人們的心猛烈的跳動,人們的眼睛一刻也不離開這架就要起飛的飛機;任憑螺旋槳卷起了蓋地的塵砂,遮住了人們的眼睛。這架飛機該有多大的重量啊!它載負著解放區人民的心,載負著全中國人民的希望,載負著我們國家的命運!
主席的麵容出現在飛機窗口,人們又一次湧上前去,拚命地揮手。主席把手撫在機窗的玻璃上,手指無聲地彎動。直到飛機轉了彎,奔上跑道,起在空中,在頭頂上盤旋,然後向南飛去,人們還是仰著頭,目光越過寶塔山上的塔頂,望著南方的天空,久久地不肯離去。
以後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毛主席在重慶住了四十三天,最後才簽訂了“雙十協定”。從《毛澤東選集》四卷《關於重慶談判》一文的注釋裏,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為了顧全大局,為了實現全國人民要求的和平、民主的生活,我們黨是做了怎樣的有原則的讓步,進行了怎樣的針鋒相對的鬥爭。如果不是九月間的上黨戰役消滅了閻錫山的三萬五千人,恐怕連這樣的“雙十協定”也不會有的!
現在,重讀《抗日戰爭勝利後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中共中央關於同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的通知》,以及《關於重慶談判》等偉大的曆史文獻,想起了當時在延安機場上為毛主席送行的情景,真如同是一麵曆史的鏡子,照亮了過去,也照亮了今天和未來……
以後,是在戰爭中了。蔣介石撕毀了他親手簽訂的“雙十協定”,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向解放區大舉進攻。解放戰爭全麵打響了。一個夜晚,在承德前線,讀到一位從北平“軍調部”來的同誌抄在一個小本子上的毛主席的《沁園春·雪》——這首詞第一次在重慶發表出來,震動了整個所謂“大後方”的人士,他們從這裏看到了決定曆史命運的真正力量,聽到了革命進程的腳步聲音!而我們,在前線,在炮火聲中,在閃耀的火光裏望著戰士們持槍躍進的身形,這詞裏的思想,情緒,完全變成伸手可觸的形象,身置其中的境界了。於是,詞的每一個字,如同火炬一般,燃燒起來。刹那間,整個前沒陣地,仿佛一片通明!解放戰爭的炮火,正在摧毀舊中國的一切黑暗勢力。當時的敵人,看來是強大的;但是,正如詞裏所寫,決定曆史命運的不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而是人民自己,是當代的“風流人物”!
記得初到前方時,部隊的同誌告訴我:八月二十八日清早,部隊上傳達了毛主席親自去重慶談判的通知,當天十點鍾,所有的戰士都翹首西望,在天空中尋找那架從延安起飛的飛機,諦聽著飛機的聲音;並且當真,他們像是聽到了這架飛機的沉重的隆隆聲響!那時,我們的戰士懷著怎樣的心情啊!他們握緊手裏的武器,等待事情的結局。如今,戰士手中的武器,正在發揮自己的威力了。於是,在震耳的炮火聲中,我們不禁高聲朗誦起來——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延安機場上送行的情景,又出現在眼前了:主席偉岸的身形,站在飛機艙口;堅定的目光,望著送行的人群;寬大的手掌,握住那頂深灰色的盔式帽;慢慢的舉起,舉起,然後有力地一揮,停止在空中……
在他麵前,是無數的戰士,正朝著他所指引的方向,奮勇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