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大慶市紅崗區解放二街8號,大慶鐵人王進喜同誌紀念館就在這裏,這是為了紀念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鐵人王進喜而在1971年建成的。紀念館占地54000平方米,藏有200多幅照片和200多件遺物。

王進喜是甘肅玉門人,新中國第一批石油鑽探工人,我國著名的勞動模範。1938年,15歲的王進喜進入玉門石油公司當工人,建國後曆任玉門石油管理局鑽井隊長、大慶油田1205鑽井隊隊長、大慶油田鑽井指揮部副指揮,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率領1205鑽井隊艱苦創業,打出了大慶第一口油井,並創造了年進尺10萬米的世界鑽井紀錄,展現了大慶石油工人的氣概,為我國石油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為新中國工業戰線一麵火紅的旗幟。王進喜以“寧可少活20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頑強意誌和衝天幹勁,被譽為油田“鐵人”。1959年,王進喜在全國“群英會”上被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王進喜是中共第九屆中央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在1960年春天,我國石油戰線傳來喜訊--發現大慶油田,一場規模空前的石油大會戰隨即在大慶展開。王進喜從西北的玉門油田率領1205鑽井隊趕來,加入了這場石油大會戰。一到大慶,呈現在王進喜麵前的是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沒有公路、車輛不足、吃和住都成問題。但王進喜和他的同事們下定決心:有天大的困難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鑽機到了,吊車不夠用,幾十噸的設備怎麼從車上卸下來?王進喜說:“咱們一刻也不能等,就是人拉肩扛也要把鑽機運到井場。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他們用滾杠加撬杠,靠雙手和肩膀,奮戰3天3夜,38米高、22噸重的井架迎著寒風矗立荒原。這就是會戰史上著名的“人拉肩扛運鑽機”。要開鑽了,可水管還沒有接通,王進喜帶領工人到附近水泡子裏破冰取水,硬是用臉盆、水桶,一盆盆、一桶桶地往井場端了50噸水。經過艱苦奮戰,大家僅用5天零4小時就鑽完了大慶油田的第一口生產井。在重重困難麵前,王進喜帶領全隊苦幹5天5夜,打出了大慶第一口噴油井。在隨後的10個月裏,王進喜率領1205鑽井隊和1202鑽井隊,在極端困苦的情況下,克服重重困難,雙雙達到了年進尺10萬米的奇跡。在那些日子裏,王進喜身患重病也顧不上去醫院;幾百斤重的鑽杆砸傷了他的腿,他拄著雙拐繼續指揮;有一天突然出現井噴,當時沒有壓井用的重晶粉,王進喜當即決定用水泥代替,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漿池卻攪拌不開,王進喜就甩掉拐杖,奮不顧身跳進齊腰深的泥漿池,用身體攪拌。井噴終於被製服,可是王進喜卻累得站不起來了。他為發展祖國的石油事業日夜操勞,終致身心交瘁,積勞成疾,於1970年患胃癌病逝,年僅47歲。

王進喜在工作上處處從國家利益著想。他重視調查研究,依靠群眾,加速油田建設,艱苦奮鬥,勤儉辦企業,建立責任製,認真負責,嚴把油田質量關。他留下的“鐵人精神”和“大慶經驗”,成為我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寶貴財富。1964年,毛主席向全國發出“工業學大慶”的號召。

從王進喜身上體現出來的“鐵人精神”,激勵著我們一代又一代的石油工人。“鐵人”不僅是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共產黨人的楷模,更是一個為國家分憂解難、為民族爭光爭氣、頂天立地的英雄。

鐵人王進喜同誌紀念館館址選在鐵人廣場對麵、世紀大道南側,占地116公頃,總建築麵積23萬平方米,是以鐵人事跡陳列為主,集大慶油田曆史陳列、六大企業形象展示及石油科普知識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博陳列紀念館。建築外型由“工人”兩字組合,鳥瞰呈“工”字型,象征為一座工人紀念館;側看為“人”字型,寓意著鐵人王進喜及石油工人群體不屈不撓、頂天立地的英雄形象。巨大厚重的基座寓意著石油作為能源,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及大慶油田開發建設以來為國家做出的巨大貢獻。47米高的建築、47級台階,寓意鐵人王進喜47年不平凡的人生曆程。頂部鑽頭造型寓意著大慶油田與時俱進、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預示著大慶的明天更加美好。2003年,在鐵人王進喜80周年誕辰之際,大慶地區六大石油石化企業、市委、市政府共同決定:建設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新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