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寧夏回族自治區(1 / 1)

銀川·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

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是中國省級綜合性曆史博物館,館址設在銀川市城區西南承天寺(俗你“西塔”)院內。明洪武初,承天寺院內“一塔獨存”,慶靖王朱旃“增刨殿宇”重修之,懷王增昆盧閣,遂成為寧夏府城景觀之一。清乾隆三年(1739年)十一月,寧夏地震,塔被震毀,殿閣坍塌,成為廢墟,直到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在原基址上將塔店重新修複,沿用舊名至今。1959年籌建,1973年正式建立。

該館藏品1萬餘件,一級品45件,其中有漢代鬆塔墨,出土於寧夏固原縣雅兒溝漢墓;西夏鎏金銅牛,出土於西夏陵區101號陪葬墓;紅軍長征途經寧夏固原贈給回族教主洪清國的“愛民如天”錦旗等。館藏文物除有少量的征集品和傳世品外,絕大部分通過考古調查和田野發掘獲得。

博物館自成立後,先後舉辦過“寧夏出土文物展覽”、“紅軍西征在寧夏”、“寧夏文物普查成果展覽”、“固原北周李賢墓出土文物展覽”、“曆代貨幣展覽”等臨時展覽。1988年新建四棟展廳後,又舉辦了“寧夏曆史文物展”、“西夏文物展筧”、“回族民俗文物展覽”、“寧夏革命文物展覽”和“中共寧夏地方黨史展覽”以及“賀蘭山岩畫展覽”等多個基本陳列,初步形成了具有寧夏地方特色的較完整的綜合陳列體係。

“寧夏曆史文物”陳列展出文物400餘件,其中有寧夏水洞溝遺址出土的舊石器和動物化石,“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和“細石器文化”的各種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曆代的青銅器、玉器陶瓷器、鐵器、金銀器、木竹器、碑刻、磚雕、貨幣等珍貴文物。“西夏文物”陳列展出文物200餘件,其中有大石馬、鎏金銅牛、雕龍欄柱、大型琉璃鴟吻、庭院人物竹雕、西夏文殘碑等。“寧夏革命文物”陳列,以實物與圖片相結合的形式,反映中國共產黨在寧夏的早期活動,中國工農紅軍在毛澤東同誌率領下長征路過六盤山時的情景,寧夏成立蘇維埃政權和第一個回族自治政府的情況,以及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寧夏人民支援抗戰,迎接解放的場麵。“回族民俗文物”陳列以典型文物及照片、模型,介紹了回族的形成、宗教、建築、文化生活、婚喪嫁娶和生活起居等。

寧夏博物館現有藏品分出土曆史文物、革命、回族民俗文物、傳世文物幾大部分8個類別,總計近1萬餘件(組)。珍貴文物設專人專庫負責保管,文物藏品按科學管理要求逐步日趨正規。

該館藏品主要來源於考古發掘,國家調撥,接受社會團體和國內各界人士捐贈,從物資回收部門揀選以及零散征集。最具有特色的文物有北方草原文化的動物銅牌飾,西漢錯金銀銅羊、唐代胡旋舞石門扇、西夏鎏金銅牛、石馬、石狗、雕龍石柱、石龍頭、大型鴟尾、西夏剔刻花瓷器、扁壺、唐卡、元明之際鎏金銅佛像等。

同心·陝甘寧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遺址

1936年6月,中國工農紅軍西征,彭德懷率領部隊解放同心縣豫旺和海原縣東部地區,同年10月20日召開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成立大會--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紅色民族自治政權,通過減租減息條例和土地條例,選舉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員,被譽為回民解放的先聲,開創了我國民族區域自治的先河。彭德懷將軍率領各級將士,在這裏運籌帷幄,勝利地結束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西征戰役。

1936年11月,紅軍在此迎接紅二、四方麵軍,周恩來代表黨中央與朱德、賀龍、關向應、肖克、徐海東、程子華相見,紅軍第一、二、四方麵軍實現勝利大會師。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雖然隻存在了9個月,但在中國革命和回族曆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寧夏同心縣陝甘寧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遺址坐落在同心縣城鎮南2公裏處。當年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成立大會會址就在同心縣清真大寺內。該寺是我國現存十大古老清真寺之一,始建於明初,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曆史。經明萬曆、清乾隆和光緒三朝整修擴建,成為明清兩代西北經堂教育中心。清真大寺是一座將中國傳統的木結構與伊斯蘭教磚刻木雕藝術融為一體的高台建築,造型獨特,建築麵積287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清真大殿、邦克樓、照壁、南北廂房和沐浴堂,其中牆壁青磚雕刻極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