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會師革命文物陳列館”陳列著紅軍會師期間留下的馬燈、銅壺等大量文物。

紅軍會寧會師革命文物陳列館館名由徐向前元帥親筆題寫。“將帥碑林”和“會師碑林”共石刻展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彭德懷等9位元帥;徐海東、陳庚等8位大將;宋任窮、張愛萍、劉華清、張萬年、遲浩田等60餘位上將;孫毅、鄭維山等50餘位中將;百餘名少將和行政職務在省部級以上黨政領導和社會知名人士、老紅軍戰士為紀念紅軍會寧會師這一偉大曆史事件而題寫的題詞200餘幅。

敦煌·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甘肅省敦煌市境內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總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古典文化藝術寶庫,也是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中心。

敦煌莫高窟位於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裏鳴沙山東麓的大泉河畔,洞窟開鑿在礫石層的斷崖之上。在綿延1600餘米的懸崖峭壁上,莫高窟上下排列五層、高低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形如蜂房鴿舍,壯觀異常。

莫高窟始建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門樂尊者行至此處,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有千佛,於是萌發開鑿之心,後曆建不斷,遂成佛門聖地,號為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石窟曆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回紇、元等朝代1000多年的不斷修造與完善,形成現今規模宏偉的石窟群。現在保存完好的洞窟中,有壁畫45萬平方米,彩塑2300餘尊,還有唐宋木構建築5座,其規模、數量均堪稱世界之最。

莫高窟雖然在漫長的歲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襲和人為的破壞,但至今保留有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個朝代的洞492個,大小不一,上下數層,錯落有致,密布崖麵,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保存最完整、藝術內容最豐富、技藝最精湛的石窟群。壁畫4萬5千多平方米,彩塑像2000身,是世界現存佛教藝術最偉大的寶庫。若把壁畫排列,能伸展30多公裏,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個畫廊。幾十年來,國內外學者對敦煌藝術極感興趣,不斷進行研究,形成了一個專門學科“敦煌學”。

莫高窟是集古建築、雕塑、壁畫於一體的藝術寶庫,尤以豐富多彩的壁畫著稱。壁畫內容廣泛,技法高超多樣,既反映了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發展、變化過程,又反映了我國美術史上藝術風格、繪畫技法、美學思想的嬗變。莫高窟中雕塑數量眾多,佳作不少,既有不足盈尺的小菩薩,又有高達34米的彌勒佛像,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壁畫和雕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從4世紀到14世紀不同時代的社會生產、生活、建築、藝術及民俗民情、宗教信仰、中外交流等諸多方麵的情況。莫高窟曾藏有大量政治、經濟、軍事、曆史,哲學、宗教、民族、語言、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方麵的漢文寫本和刻本,並有吐蕃、於闐、回鶻等少數民族文字和梵文文獻。新中國成立前這些文物資料屢遭外國文化強盜竊掠,大量流失海外。

莫高窟是一座偉大的藝術宮殿,是一部形象的百科全書。1961年,莫高窟被國務院首批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並於1991年授予“世界文化遺產”證書。敦煌莫高窟是中華民族的偉大曆史創舉,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跡。

宕昌·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

宕昌縣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位於宕昌縣哈達鋪鎮,地處國道212線的交通要道上,南距縣城35公裏,北距岷縣縣城35公裏,西距迭部臘子口70公裏。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麵軍三大主力長征都經過哈達鋪。1935年9月18日,黨中央率領紅一方麵軍突破天險臘子口,占領哈達鋪。20日下午,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到達哈達鋪,從當地郵政代辦所國民黨報紙上獲得陝北有紅軍和根據地的消息,做出了把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放在陝北的重大決策。9月23日,中央率陝甘支隊離開哈達鋪北上。1936年8月9日,紅四方麵軍第30軍通過臘子口後占領哈達鋪;25日,紅二方麵軍六軍進駐哈達鋪。9月1日,紅二方麵軍總指揮部及二軍到達哈達鋪。到10月4日,相繼北上。在國務院公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稱“哈達鋪是決定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命運的重要決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