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烏魯木齊市革命烈士陵園
烏魯木齊市革命烈士陵園是為紀念在新疆犧牲的優秀共產黨員陳潭秋(黨的創始人之一)、毛澤民、林基路、喬國楨等烈士而於1956年7月1日修建的,1975年重修,位於烏魯木齊市南郊燕爾窩風景區,占地麵積650餘畝,背山麵水,環境優美。
陵園占地500餘畝,陵園後麵河流階地的土丘上綠樹蔥籠,園中鬆柏長青。墓地前是一個花崗石廣場,莊嚴肅穆,陵園內植有桃、杏、蘋果等果樹數千株,葡萄上百棵,還修建了涼亭、休息室、攝影室。
陵園的門壁上鑲嵌著董必武的題字:“烏魯木齊市革命烈士陵園”。進入陵園大門,延伸著一條600米長的濃蔭大道,大道末端是5000平方米的祭壇廣場,祭壇上弧形排列著陳潭秋、毛澤民、林基路等五位烈士的由漢白玉和花崗岩砌成的墓碑,碑正麵是董必武為烈士墓的題字,背麵用漢、維、哈、蒙四種文字鐫刻著烈士們的簡曆。紅石圍牆和蒼鬆翠柏環抱著晶瑩潔白的墓碑,顯得莊嚴肅穆。濃蔭大道右側是烈士事跡陳列館,館內陳列著陳潭秋等10位烈士的生平事跡圖片、部分烈士的獄中照片和監獄的審訊筆錄等,這些陳列品表現了先烈們不屈不撓、視死如歸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
幾十年來,千千萬萬群眾來陵園祭掃和緬懷烈士,外國友人和海外僑胞也不斷前來瞻仰,每年清明節前後,到陵園祭掃烈士墓的各族人民更是絡繹不絕。
烏魯木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位於烏魯木齊市西北路,是省級綜合性曆史博物館。1953年籌備,1963年10月1日正式開館。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占地麵積41萬平方米,陳列麵積8000平方米。藏有出自全疆範圍內的各類珍貴文物數萬件。目前,博物館開放的關於新疆的陳列展覽有曆史文物、民族民俗、革命文物史料、古屍和拯救中華古機械國寶展覽五項。
“新疆曆史文物陳列”集中展出了近2000種珍貴文物,其中有距今1500多年前中國最早的紙畫《墓主人生活圖》,最早的紙書、剪紙,最早的蠟染印花棉布及雙麵錦等國家級珍品。這些展品反映了新疆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黃金地段、世界諸文明交彙之地的繁榮景象,同時也說明了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新疆民族民俗陳列”占地2000平方米,展品2000餘件,通過建築藝術、生產工具、服飾、生活及文化用品等形象地展現了生活在新疆的12個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開辟了體現新疆各族人民風采的窗口。
“新疆革命文物史料展覽”通過100多件實物、300多幅曆史圖片,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前後新疆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英勇鬥爭、建設美好家園的光榮曆史。其中珍品有毛澤東的親批文件、王震進疆時乘坐的吉普車以及烈士遺物等。
“新疆古屍陳列”占地700平方米,藏有古屍11具、文物200餘件、複原古墓葬4座,其中最著名的“樓蘭美女”是1980年出土的距今4000多年的女屍。博物館所收藏的大量古代人體標本對人類學、民族學、曆史學、考古學和醫學的研究均具有極高的價值。
最新推出的“拯救中華古機械國寶展覽”,主要展出研究複製成功的失傳已千餘年的魯班木車馬和諸葛亮木牛流馬等大型古代步行奇器。這些器械的成功複製被譽為“中國人高超智慧的典範”。
該館藏品32萬件(號),其中一級品288件。有絲毛棉麻織物(包括錦、綺、綾、羅、紗、縵、絹、印染、刺繡等大量漢-唐絲織品,毯、氈、絛帶、刺繡等古代毛織品),多種文字(漢文、回鶻文、佉盧文、吐火羅文、梵文、古和田文、吐蕃文、阿拉伯文、粟特文等)書寫的文書、簡牘,晉-唐時期木雕、泥塑俑像及紙本、絹本人物,花鳥繪畫,具有斯基泰文化特征的青銅器,以及新疆各兄弟民族的服飾與工藝品,構成了獨具一格的藏品特色。此外還有部分古生物化石和古屍標本等。
該館還舉辦過“中國原始社會”、“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高昌封建社會”、“偉大祖國絲織工藝”、“新疆原始社會”、“漢-唐時期的新疆”、“新疆石窟壁畫(摹本)”、“新疆出土文物”、“祖國錦繡”、“新疆古屍(及伴出文物)”、“館藏書畫”等專題陳列和展覽。“新疆民族民俗”、“新疆古屍及出土文物”、“新疆石窟壁畫”等陳列曾先後應邀到北京等地展出。1986年,“中國新疆文物”先後在日本長島、東京、岡山、仙台等地展出;1988年,“新疆民族民俗文物”、“新疆維吾爾族工藝品”分赴澳門、香港展出。
博物館科研工作以館藏文物為重點。在泥塑俑像的修複與複製、古屍處理與保護、以絲網加固法修複殘破的栽絨鞍毯(76×74厘米)、以自建傳統小窯複製陶器、揭裱古代書畫等方麵都已取得不同程度的效果。在古代絲織品研究方麵突破了前人“唐代緯錦”說的局限,對唐代印染工藝,尤其是久已失傳的“夾纈”工藝作了恢複並使之再現。在回鶻文文獻與吐魯番出土漢文文書的整理研究方麵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