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舊址紀念館
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舊址紀念館位於烏魯木齊市勝利路二巷一號院內。這裏原是一處私人住宅,房主趙德壽,他在盛世才統治新疆時期任塔城行政長,這幢樓房是他親自設計並雇人建築的,始建於1928年,落成於1933年。1937年,盛世才逮捕趙德壽,此樓以逆產之名被沒收,改為新疆邊防督辦公署第二招待所。1938年,交中國共產黨駐新疆代表專用,原於1937年9月設在新房子的“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遂遷此辦公。
院內右側的花崗岩碑上鐫刻著董必武遒勁雅正的題字:“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紀念館”。
舊址為一幢土木結構、青磚壓簷砌腰、中蘇合壁式二層黃色樓房,樓頂南側有一座涼亭,登上涼亭可以鳥瞰市區風光,院內聳立著數十棵參天白楊和四季長青的鬆柏。每年春季,迎春最早的杏花點綴著滿院春色;夏秋季節,園中的各色鮮花爭妍奪目。紀念館為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是中國共產黨在新疆的辦事機構,在辦事處主持過工作的先後有陳雲、鄧發、陳潭秋三任黨代表,這個辦事處同時又是黨的工作人員來往於延安、蘇聯途中在烏魯木齊停留時的招待所,周恩來、鄧穎超、任弼時、王稼祥、蔡暢、劉亞樓、楊芝華、孔原等同誌均曾在這裏留宿過。
1942年,反動軍閥盛世才公開投蔣反共,逮捕了中共在新疆工作的同誌,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隨之關閉,解放後,八路軍辦事處舊址被列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1962年,辦事處被辟為“烏魯木齊市革命烈士紀念館”,1965年改為現名,“文革”中停止,1975年紀念館以舊址複原開放。
館內陳列了抗日戰爭時期黨在新疆的革命鬥爭事跡,並陸續展出了鄧發、陳潭秋、毛澤民、杜重遠、林基路等11位革命烈士的遺物、簡曆和生平事跡。
伊犁·伊犁林則徐紀念館
林則徐(1785-1850年),中國清代愛國政治家、思想家、詩人。鴉片戰爭時期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資本主義侵略,堅持維護中國主權和民族利益,繳獲和焚毀大批鴉片,並粉碎了英國侵略者的多次武裝挑釁,表現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史學界稱他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字元撫,又字少穆,晚號俟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出身貧寒家庭,為官清廉正直,關心民隱,為民眾所稱頌。
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林則徐抵廣州。他會同兩廣總督鄧廷楨等傳訊洋商,令外國煙販限期交出鴉片。采取撤買辦工役、封索商館等正義措施,挫敗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和煙販的狡賴,收繳英國躉船上的全部鴉片。四月二十二起在虎門海灘銷煙,20天中銷毀鴉片19179箱、2119袋,共計2376254斤。七月因義律拒不交出殺害中國村民的英國水手,又不肯保證不再夾帶鴉片,林則徐下令斷絕澳門英商接濟。義律訴諸武力,挑起九龍炮戰和穿鼻洋海戰,林則徐親赴虎門布防,督師數敗英軍,十一月遵旨停止中英貿易,十二月實授兩廣總督。此時他已覺察英國正蓄意發動侵華戰爭,以所得西方消息五次奏請朝廷令沿海各省備戰。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林則徐抵伊犁。他協助辦理墾務,親曆南疆庫車、阿克蘇、葉爾羌等地勘察,行程三萬裏,倡導水利,開辟屯田。又繪製邊疆地圖,建議兵農合一,警惕沙俄威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被重新起用為署陝甘總督,次年轉任陝西巡撫。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升雲貴總督。1850年11月22日,林則徐病逝於潮州普寧縣(今廣東普寧北)行館。清代著名思想家、史學家魏源聞訊做挽聯,對其一生人品和功績作了全麵和崇高的評價:“品望重當朝,猶憶追陪瞻雅範;褒榮垂史乘,徒殷景仰吊遺徽。”鹹豐元年(1851年),鹹豐帝賜林則徐祭葬,諡號“文忠”,晉贈太子太傅。林則徐逝世後,全國哀悼。
伊犁林則徐紀念館位於新疆伊寧市邊境經濟合作區。為紀念他的功績,弘揚他的精神,人們在這裏修建了這座紀念館。紀念館占地麵積為10000平方米,建築麵積為2000平方米,在展廳內陳列展出的照片、實物等有2000多件。
1994年,新疆伊犁林則徐紀念館建成,10多年來共有10餘萬人前來參觀、學習。2005年4月,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決定將陳舊的紀念館修葺一新,並增加了部分陳列品。新紀念館以林則徐一生經曆為主線,突出展示了林則徐對禁毒的貢獻和在新疆伊犁的生活狀況。
伊犁林則徐紀念館是新疆主要的愛國主義教育與禁毒教育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