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因為太年輕而缺乏判斷力,也因過於年老而失去判斷力。對某一事物的思考,過之則不達,而欠缺亦不達。……這好比寫生,離景物太遠不行,過近也不行。正確的方法隻有一個點,如果脫離了這個點,不是過近就是過遠;不是過高就是過低。這個點可用透視法來定。但是,在真理和道德方麵究竟又由什麼來定呢?
摘自(日本)島崎藤村《藤村讀本》(6)第144頁
一般地說,任何理論中都必定包含偶然的要素,如果把這種偶然性提高到成為必然性的話,必須從以這個理論為對象的階層更加深入的階層去尋找。站在辯證法的自然觀立場上,物質的窮極是不存在的,同樣,也不可能認為有終極的理論等之類東西。假如把很強的理論稱之為終極的理論的話,那麼其中所加入的這類偶然的要素全部都是成為根據神的神意而施與的東西了。科學也就中斷了進步,成為讓位於神學的結局了。
摘自(日本)阪田昌一《科學哲學論文集》第164頁
曆變多則思慮深,計事遠則成功奇。
摘自(越南)阮廊《阮廌漢文詩》第167頁
社會造英雄,英雄造時勢,因產生果,果又產生因。
摘自(越南)潘佩珠《重光心史》
說心靈和物體的分立乃是一種講話的方式;
知心靈和物體的分立則是一種罪惡。
摘自(巴基斯坦)伊克巴爾(見黃心川《伊克巴爾的哲學和社會思想》第3頁)
(於結生)此非色的生起,由於過去生的行業而於(此生的)結生有十九種不同的心生起。其生起之相,當知如“緣起的解釋”中所說。這(非色)自結生心之後則以有分(而轉起),於臨終之時則以死心(而轉起),此(十九心)中的欲界心,若於六門中的強力的所緣時,則以彼所緣心(而轉起)。
(於轉起)其次於轉起(進行),因為眼不損壞,諸色來現於視線之前,放眼識依止於光明及因作意與諸相應的法共同生起,即於淨眼的住的刹那,到達了住位的色而衝擊於眼。於此(色的)衝擊之時,有二回有分生起而滅。自此即於彼同樣的(色)所緣生起唯作意界而完成轉向的作用。
摘自(印度)覺音《清淨道論》說道非道智見清淨品第578頁
直接地說,即生於各處的有情的諸蘊最初的呈現名為生。而此生有於各種生命最初出生的特相,有回返(諸蘊)的作用;從過去生而生起此生為現狀,或以種種苦為現狀。
摘自(印度)覺音《清淨道論》說根諦品第463頁
佛陀麵對特定的形而上學問題時,總是保持沉默。因此某些學者誤解了佛陀的沉默,他們都認為,許多問題佛陀無法解答。……佛陀認為有些問題隻會引發無休止的爭論,與事無補,所以才保持沉默。而普通人憑空想象,犯了說得太多的錯誤。一個問題提給一個有教養的人,他會知道是否應保持沉默;而提給一個沒有教養的人時,他會胡亂地回答一通。
佛陀不是一台電腦機器,能回答任何人的問題而不需要思考。他是一個注重實際的老師,充滿了智慧與慈悲。但他從不以回答問題來表現他的知識與聰慧,隻是給提問者以理解問題的途徑。
……物理學家歐培海默說:“假如有人問:是否電子保持不動?我們必須回答:不是。假如有人同:是否電子隨時變化?我們必須回答:不是。假如有人問:是否電子是靜止的?我們必須回答:不是。假使有人問:是否電子在運動?我們也必須回答“不是。”當有人問到關於人死後的自我時,佛陀也是這樣回答的。
摘自(斯裏蘭卡)達磨難陀《佛教徒信仰的是什麼》第33章第110頁
過去、現在、將來,此言者是緊密相連的。“現在”是由“過去”發展來的,是根據當前的需要對過去的改造與發展。“現在”可以自然地向“將來”發展,這也是不可避免的。遺憾的是,這些極其普通的道理卻被一些人忘記了。有人為了創造一個新的事物,激情往往驅使他打碎過去的一切,連一絲一毫也不去繼承。另外的一些人又恰恰相反,死死地抱住“過去”不放,不肯使其向前發展一步。要建設為現在的社會並繼續建設將來的新社會,我們必須吸收過去有用的東西,必須使舊傳統中那些有價值的東西為現在乃至將來所利用。
摘自(斯裏蘭卡)班達拉奈克在睺拉那會上的講話1959.5.5《班達拉奈克政策》第45頁
世塵之子啊!
我懇摯地告訴你:人們中最疏忽者,是那些空談、爭辯,隻想自己超越其他兄弟們的人。啊,弟兄們!讓實踐,不是言辭,作為你的華采。
摘自(波斯)巴哈歐拉《隱言經》第29頁
一個病人知道了醫病的方法,卻並不用那個方法去治病,知道方法,對於他有什麼好處?隻說不做,疾病是絲毫不會減輕的。
摘自(阿拉伯)伊本·穆加發《卡裏來和笛木乃》第1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