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幾乎全部沿用了明朝的政治體製和律法,將中華傳統的儒家學說當作維護封建統治的思想根基。它保護封建土地所有製,發展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開科取仕,選拔社會所需人才,以滿足封建統治機器運轉的需求,同時大規模整理、修撰典籍,發展封建文化。清朝入關以後,通過順治、康熙、雍正三個朝代的持續發展,清王朝的統治在傳統封建經濟與思想基礎上確立且進一步鞏固下來,隨後便迎來了乾隆、嘉慶兩朝的全麵繁榮景象。
中國人口眾多、地大物博,為統治階級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財富與資源。高度中央集權製度使滿洲貴族過著養尊處優、鍾鳴鼎食的奢華生活。統治者對此感到異常滿足,隻顧不擇手段地維護他們自身的統治地位,維護衰敗的封建體製。然而,清王朝畢竟處於世界近代曆史的發軔時期。早期資本主義和殖民主義者肯定不會錯過這個龐大的文明古國,一定會向中國索取資源、勞力及市場。清朝統治者卻閉目塞聽,對世界格局熟視無睹,采取嚴重的閉關鎖國政策,生怕和外國的商務往來活動會打亂天朝大國的秩序,會增加老百姓的反滿情緒和力量。因此,清朝在外交政策上拒絕同外國通商,緊閉國門,妄圖隔斷中國與外部世界的聯係。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乾隆皇帝曾經給英國國王喬治三世通信說:“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不必同外國人互通有無。”有了這種指導思想,清朝的外交與外貿政策變得越來越故步自封。
18世紀,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商船源源不斷地駛進中國海岸,主動要求對華貿易。清政府卻隻是開通廣州一個通商口岸,根本無法滿足外國商人的需求,也嚴重挫傷了西方資本主義的利益,因此不斷發生涉外貿易衝突事件。乾隆皇帝認為外商滋事必有內奸,便親自審查,並詳細追究,嚴厲處治。在強化涉外貿易事務管理之際,還進一步加強了對內的約束和控製。在沿海地區,老百姓與外商的貿易受到了形形色色的限製,出海船隻不允許攜帶違禁物品,並對船隻的規模、人員的數量、出海的時間都作了十分具體的規定,違者一律予以嚴懲。這種嚴厲控製海洋外貿事務的手段和政策,導致了清朝的海上貿易事業長期發展緩慢。
清朝統治階級嚴格限製通商口岸的數量,加強通商口岸的管理及強烈控製老百姓涉外貿易,妄圖通過減少和避免對外接觸來保證國家的獨立與皇權的統治地位。統治者的視野沒有打開,以至於對外麵的世界毫無了解,自以為天朝至大,這種封建保守、夜郎自大的思想是非常消極而落後的。閉關鎖國嚴重拖延了中國老百姓學習外國先進文化思想和科學技術的進度,限製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從而嚴重影響了社會生產力的進步。
雖然閉關鎖國政策在某種意義上起到了維護國家主權獨立的功效,但在世界各國競相發展的曆史潮流中,中國倘若不能迅速提高國力,國家主權總有一天會受到西方列強的侵犯。事實證明,乾隆晚年便出現了西方國家對清政府的欺哄事件,以及提出種種侵略要求的挑釁要求。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國國王派遣特使馬夏爾尼勳爵,率領700餘人的外交使團,乘五艘大船,攜帶了大量的珍貴禮物及國王親筆書信專程來到中國。乾隆皇帝因此感到萬分高興,對英國使者優厚接待。但結果卻出乎清政府的意料,英國使者馬夏爾尼勳爵來中國是經過長期策劃的,是整個殖民主義計劃中的一部分。這一次來中國的任務是搜集中國情報,以及為今後打開中國的市場作前期鋪墊。馬夏爾尼勳爵帶來了事先擬定的各種條款,要求清政府保證英國商人獲得通商的便利與權益,要求除廣州之外開設寧波、天津等沿海口岸,要求劃定英國商人留居和儲存貨物的專屬地域,要求給予免稅、減稅的優待政策等等。乾隆皇帝拒絕並批駁了英國國王的不合理要求。他雖然扞衛了中國主權,但也僅僅是解決了表麵和眼前的問題,沒有作長遠安排和準備。眼界封閉與思想保守不僅限於清政府的皇帝,除了極個別人外,麵對滾滾而來的西方文化,整個統治階級都表現出拒絕和漠視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