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熱的沙漠中,生活著許許多多的鳥。它們不但能夠遠離幹燥的地麵,飛向高高的天空,而且能夠離開黃沙飛揚的環境到遙遠的綠洲中去。它們是沙漠中奇妙的精靈。沙漠中的鳥類與沙漠中的人以及沙漠中的其他動物一樣都麵臨著一個共同的難題,即氣候炎熱幹燥。鳥類適應沙漠環境的特征並不明顯,但是鳥類可以通過許多奇妙的方式,來保存它們體內的水分,降低體內的溫度,從而適應沙漠那嚴酷的氣候。
大漠建築師——棕曲嘴鷦鷯
棕曲嘴鷦鷯又被稱為仙人掌鷦鷯,是美國西南部沙漠帶最大的鷦鷯。棕曲嘴鷦鷯屬小型鳥類,它的體長約為18~23厘米,雙翼展開約為27~28厘米,體重約32~47克。
棕曲嘴鷦鷯的虹膜呈棕紅色,有長長的白眼眉;嘴長直而較細弱,前端稍曲,沒有嘴須,即使有也很少並且很細;鼻孔裸露或部分有鼻膜。棕曲嘴鷦鷯的翅膀又短又圓,有10枚初級飛羽;尾巴則短小而且柔軟,上麵有12枚尾羽。棕曲嘴鷦鷯的跗蹠十分強健,有盾狀鱗,趾及爪非常發達。
小貼士
棕曲嘴鷦鷯一年能繁殖數次,會在春天將巢轉移一個方向以避免寒冷的風,在夏天則轉移另一個方向以取得清涼的空氣。
棕曲嘴鷦鷯長年居住在海拔1400~2000米的半沙漠環境中,它們通常在生滿棘刺的仙人掌叢中構建獨特的鳥巢。棕曲嘴鷦鷯對環境的適應力很強,它們也可以在仙人掌稀少的灌木叢內修巢,甚至可以在砂石坑或人類廢料上建巢。
棕曲嘴鷦鷯的飛翔能力很強,它經常作快速迅猛的俯衝動作。棕曲嘴鷦鷯的食物主要有螞蟻、甲蟲、螞蚱、黃蜂、種子和果子。
7~8月間是棕曲嘴鷦鷯的繁殖期,雌棕曲嘴鷦鷯每窩產卵4~5枚。棕曲嘴鷦鷯的卵呈白色,雜以褐色和紅褐色細斑,幼鳥一一般在孵化16天後破殼而出,在19~23天之間長出羽毛。
高山獵手——高山兀鷲
高山兀鷲的體長120~140厘米,體重8~12千克,是我國體型最大的一種猛禽。高山兀鷲身體各部位的顏色也比較獨特,頭部和頸部裸露,僅稀疏地有少數汙黃色或白色像頭發一樣的絨羽,頸基部長的羽簇呈披針形,顏色為淡皮黃色或黃褐色,上體和翅上覆羽呈淡黃褐色,所以也被稱為“黃兀鷲”。飛羽為黑色,飛翔時淡色的下體和黑色的翅膀形成鮮明的對比。
高山兀鷲在國外分布於亞洲中部的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印度北部等喜馬拉雅山地區。在我國分布於內蒙古、山東、四川、雲南、西藏、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在各地均為留鳥,但僅有西藏較為常見,其他省、區均不常見,山東長島為偶見,其居留情況尚待進一步研究。
小貼士
高山兀鷲是世界上飛得最高的鳥類之一(能和它比高的還有大天鵝),能飛越世界屋脊——珠穆朗瑪峰,最高飛行高度可達9000米以上。
高山兀鷲經常在高山和高原地區棲息,它一般都是在高山森林上部的苔原森林地帶、高原草地、荒漠和岩石地帶活動;繁殖期的高山兀鷲多在海拔2000~6000米的山地活動;冬季,高山兀鷲有時也會到山腳地帶活動。
高山兀鷲的食物主要是腐肉和屍體,因此它一般不攻擊活的動物。高山兀鷲的視覺和嗅覺都很敏銳,這有利於它在高空翱翔盤旋的時候尋找地麵上的屍體。不過,在食物貧乏和極其饑餓的情況下,高山兀鷲有時也會吃蛙、蜥蜴、鳥類、小型獸類和大的甲蟲和蝗蟲。
由於較少捕食活的動物,高山兀鷲的腳爪大多退化,頂多可以支撐身體或撕裂屍體,不過,這為它在地麵上奔跑和跳動提供了方便。高山兀鷲的嘴異常強大,這有利於它從一些很大、很結實的動物的屍體上去拖出沉重的內髒,並將肌肉一塊塊地撕下來吃掉。
沙漠裏的小精靈——沙雞
深秋廣闊的戈壁上成片的芨芨草叢已逐漸枯黃,公路兩旁窪地中和鹽斑地上生長的豬毛菜,則越變越紅,那成簇的紫紅或桃紅的透亮萼片,在陽光下泛著紅光,把一望無際的戈壁點綴得像鋪上了花地毯。這時,一群鳥從遠處飛來,足有200~300,隻從頭頂掠過,那尖厲的翅音呼嘯著,一眨眼,群鳥的身影消失在天邊。它們就是荒漠和半荒漠草原上生活的典型鳥類——沙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