蟻蛉的發育期較長,從卵、幼蟲、蛹到羽化為成蟲,需兩年多時間,但是在幼蟲階段,就達兩年之久。在這一階段,幼蟲在地下自建“陷阱”捕食,它長著雙刺口器,在捕到螞蟻後,將消化分泌物注入傷口,再用食道吸食螞蟻體液。在“掘陷阱”過程中,可拋出有自身數萬倍重的沙土,它用有力的前齶一麵挖掘陷阱一麵捕食,不斷地生長。有時,它在多石子的砂礫中,也能掘出一個供自己生活的“陷阱”。蟻蛉幼蟲最大可長到20毫米長,最後羽化成蟻蛉,再交尾繁殖。
空中土匪——蝗蟲
自古以來,蝗蟲就是惡名昭著的,人們對它的憎惡程度不亞於任何其他害蟲。有人說:假設一個封閉空間內發生蝗災後,再富饒的土地也會很快變得荒蕪。由此可見,蝗蟲在人們心目中實在是一個非常糟糕的形象。
蝗蟲其實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螞蚱”、“蚱蜢”,閩南語稱為“草螟仔”,屬蝗科直翅目昆蟲。全世界有超過1萬種。分布於全世界的熱帶、溫帶的草地和沙漠地區。
蝗蟲有著許多可以感受觸覺的器官,如頭部觸角、觸須、腹部的尾須以及腿上的感受器等。蝗蟲的口器內有味覺器官,觸角上有嗅覺器官。蝗蟲的聽覺器官是位於第一腹節的兩側、或前足脛節的基部的鼓膜。蝗蟲的複眼主管視覺,單眼主管感光。蝗蟲有著適於跳躍的粗壯的後足腿節。雄性蝗蟲的發音是靠左右翅互相摩擦或用後足腿節的音銼摩擦前翅的隆起脈。有些種類的蝗蟲飛行時也能發音。
蝗蟲一般披有綠色、灰色、褐色或黑褐色的外衣。蝗蟲的頭很大,觸角比較短;有著堅硬的前胸背板,像馬鞍似的向左右延伸到身體兩側,中、後胸不可以活動。蝗蟲是跳躍專家,這是由於它的後腿的肌肉強勁而有力,外骨骼堅硬,另外,蝗蟲的脛骨還有尖銳的鋸刺,可以作為有效的防衛武器。
蝗蟲的一生比較複雜,要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每年夏、秋季節蝗蟲就進入繁殖期,交尾後的雌蝗蟲把產卵管插入10厘米深的土中,產下約50粒的卵。如果氣溫保持在24qC左右,21天後卵開始孵化。孵化的若蟲身體較小,沒有翅膀,從土中匍匐而出,跳躍行走,所以叫做“跳蝻”。跳蝻的形態和生活習性與成蟲很像,待它們長到受外骨骼的限製不能再長時,開始蛻皮,脫掉原來的外骨骼。它們一生要經曆5次蛻皮的過程。到第3次蛻皮後,開始長出翅芽;第5次蛻皮完成後,它們便爬到植物上,身體懸垂而下,靜靜地等待一段時間,就變成真正能飛的蝗蟲了。
蝗蟲特別善於跳躍,跳躍時主要依靠強大發達的後足。除了跳躍之外,蝗蟲還具有驚人的飛翔能力,它們可以連續飛行兩天左右。當一群蝗蟲飛過時,振翅的聲音就像海洋中的暴風呼嘯一樣令人震驚。靜止時前翅覆蓋在後翅上,起到保護作用。
蝗蟲是影響農作物生長的主要害蟲,在野外草叢中,人們常常能看到它們大口啃食葉片的畫麵。尤其在嚴重幹旱時,它們會大量爆發,造成災害。2004年,成群的蝗蟲吞噬了毛裏塔尼亞首都努瓦克肖特城內的植被,連一座足球場的草坪也未能幸免。據了解,1988年這個國家的28個省都遭到了蝗蟲的侵害,導致3億美元的損失。自1988年發生大麵積“蝗災”以來,成群結隊的蝗蟲幾乎每年都會對這個貧瘠國家的農業構成嚴重威脅。
隨著現代科技水平的提高,這種由飛蝗引起的災難雖然逐漸得到了遏製,但在很多弱小貧窮的國家,蝗蟲仍然橫行無忌,不斷造成當地重大的損失,就連一些科學家也都苦無對策。
好鬥的歌唱家——蟋蟀
蟋蟀俗稱蛐蛐,體表多為褐色或黑色,頭部圓形,觸角較長,翅膀通常平疊於軀體上。雄性蟋蟀會發聲而且善於爭鬥,因此常被人們抓來進行鬥蛐蛐比賽。
蟋蜂與蝗蟲一樣,都屬於直翅目。蟋蟀也長有咀嚼式的口器,能吃葉子。蟋蟀多在夜間活動,依靠它們的長觸角探路。它們不是完全的草食性昆蟲,有時也吃其他的動物。
蟋蟀是穴居動物,經常在地表、磚石下、土穴中、草叢間棲息,一般是晝伏夜出。蟋蟀屬於雜食性動物,其食物主要是各種作物、樹苗、菜果等。
蟋蟀之間是靠鳴聲傳遞信息的,不同的音調、頻率表達不同的意思。夜晚,蟋蟀響亮的長節奏的鳴聲,既是警告同性的手段,同時又是招來異性的法門。蟋蟀一般在夏季的8月開始鳴叫,10月下旬氣候轉冷時即停止鳴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