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沙漠中的昆蟲與爬行動物(1)(1 / 3)

在沙漠中,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水資源的匱乏無疑是最大的威脅。極端炎熱的氣溫也是沙漠動物額外的生存危機。在數以千計的沙漠動物中,幾乎每一種都有其獨特的保持水分、躲避炎熱的求生技巧。大多數沙漠動物,尤其是爬行動物,隻在拂曉和黃昏時分才出來活動。也正因為如此,人類很少能與響尾蛇和毒蜥遭遇。也有些沙漠動物喜歡在氣溫涼爽的夜晚活動。在最熱的季節裏,最活躍的可能是某些沙漠蜥蜴,灼熱的陽光下,它們還會在沙地上奔跑。

戈壁蟬聲——戈壁蟬

在炎熱的南方,整個夏季,常常伴隨著蟬不停的鳴聲,雖然音調也算悅耳,但由於炎熱天氣,反而增添了人們的煩躁感。在我國新疆的居民區,很少能聽到蟬鳴,因為在這個地區它們數量稀少,鳴聲稀稀拉拉,不引人注意。若到野外,在洪積衝積扇的戈壁和農業區交接帶,則常會出現另一種情景:蟬連續的鳴聲不絕於耳,在黃花盛開的錦雞兒灌叢上,落滿了蟬;在空中,到處可見飛舞的蟬,其數量之大,遠遠超過了炎熱的南方,使寂寞的戈壁顯出一片生氣。

在世界上,蟬有5科1萬種以上,我國不少於500種,其中戈壁蟬的身材最大,黃蟬身材最小,它們在我國僅分布於新疆,與內地的蟬種類不同。蟬類的生活史大都近似,交尾後的雌蟬,產卵塊於植物上,卵孵化成的若蟲,在地下生活,達數年至十多年之久。這隨種類而異,有的隻活2~3年,叫二齡蟬、三齡蟬,也有的竟能在地下生長17年,叫十七齡蟬,它們在地下壽命很長,但回到地麵上時壽命則很短。當幼蟲爬出地麵,攀爬在植物上脫化為成蟲,在植物的莖杆上留下蟬衣。

戈壁蟬是昆蟲綱有翅亞綱同翅目昆蟲,同翅目在世界上有3萬種,我國有1200種以上。戈壁蟬成蟲體長3厘米左右,腹麵土黃色,背麵有黑黃兩色相問的斑紋,一副透明的翅膀比身體還長,落下時伸在身後。它長有刺吸式口器,以便於吸食植物體內汁液。雄蟬有發音器,由背部翅骨構成,靠互相摩擦而發音,雌蟬有較發達的產卵器,它們都長有一對短小的觸角,分3節。前胸背部呈梯形,有深斜溝。

小貼士

蟬的生命是短暫的,從蟬蛹破土,脫去最後一次蟬衣,到結束生命,這中間的曆程隻是人類短短的一個月而已。而蟬蛹為了等待這短暫的一個月,在紅柳、梭梭的根部,忍隱著,孤獨著,少則兩三年,多則十幾年,平靜而積極地完善著自己的生命。

每年初複,在生長著錦雞兒、駱駝刺、梭梭及蒿子的戈壁荒漠上,蛻化出一群群的成蟬,到處飛舞,有的大批飛到剛出蕾的棉花地裏或小麥豆類上,吸食液汁。這時,雄蟬以鳴聲招引雌蟬,交尾活動長達數小時之久,交尾後的雌蟬,在錦雞兒、梭梭稈上或是農田中的棉稈上產下卵塊,卵呈白色,每粒卵長2毫米左右,每個卵塊多達數百粒,有卵塊的棉莖,常因液汁被吸食而枯萎死亡,因此,戈壁蟬對農業十分有害。在20世紀60年代,它被列入新疆十大害蟲之一,這十大害蟲按危害程度大小,依次為:地老虎、蝗蟲、蚜蟲、盲蝽象、薊馬、象鼻蟲、葉跳蟲、稻蠅蛆和戈壁蟬。

蟬在交配產卵後,便完成了它的生活使命,很快就會死去。它的卵化成的若蟲,則都鑽入地下生活。至於其若蟲,到底在地下生活幾年?現在還不得而知,這有待動物學者進一步研究。

巧設陷阱——蟻螄

在荒漠地帶的風蝕溝穀中、土崖下,或是古城堡及烽火台廢墟的破牆下,常常可以看到一個個大小不等、呈漏鬥狀的小土坑,最大的有4~5厘米深,若俯身觀察,就能看到細土構成的漏鬥中心底部,不時有土向上揚起。這時,恰巧有一隻螞蟻經過坑邊,滑了下去,它往外爬時,卻總是滑了下來,還有不時揚起的沙土打得它站不住腳,不一會兒,螞蟻好像被什麼東西咬住,拚命掙紮,也隻剩下半個身子在土上擺動,很快就消失不見了。

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在這坑底中心沙土中,藏有一隻小動物,身長隻數毫米到十多毫米,身體略呈紡綞形,土褐色,周身多毛,最明顯的是頂部的上齶,活像一對牛頭上的彎角。因此,西北的農民稱之為“土牛”,南方的農民叫它為“地牯牛”或“金沙牛”。由於它主要捕食以螞蟻為主的小昆蟲,一般稱它為蟻螄,它是蟻蛉的幼蟲,蟻蛉則是節肢動物蟻蛉科的昆蟲,在戈壁荒漠中的體型較大。

小貼士

別看蟻螄灰頭土腦的,可它經過幾次蛻變,最後化成蛹,等它從蛹裏爬出來,就改頭換麵,變成了風度翩翩、外型與可愛的蜻蜓十分相像的蟻蛉了,而且它還是蚜蟲的天敵,能為民除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