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沙漠中的鳥類(2)(1 / 2)

奔跑如飛——白尾地鴉

地鴉屬雀形目鴉科,在新疆有3種,即白尾地鴉、黑尾地鴉和褐背地鴉它們均分布於新疆的幹旱山地和荒漠地帶,是不遷徙活動的留鳥。其中,白尾地鴉是塔裏木盆地特有種,其成鳥體長30厘米左右,重約140克。它長著散發金屬藍輝的黑色額頭,乳黃色的脖頸和腹部,沙褐色的脊背,紫黑和白色相間的雙翅,還有白色的尾巴,褐色的眼睛。白尾地鴉有一個長而尖的大嘴巴,有利於它啄食。它的一對黑色腿爪,在沙上奔走如飛。有時,它站在枯樹或幹枯的紅柳枝上鳴叫,聲音比烏鴉尖細,給寂靜的沙漠邊緣增加了一絲生機。

白尾地鴉多成對活動,最多時十餘隻在一起,但一般不集群。它們在枯胡楊樹幹上或紅柳叢中築巢,用幹草、枯葉並鋪墊鳥羽、獸毛搭成外徑30多厘米、內徑約15厘米的巢,在沒有樹木的地方,有時利用鼠類的廢洞穴為巢。由於生活條件嚴酷,每對白尾地鴉隻產卵2~3枚,比其他鴉類要少。初夏已有幼鴉孵出,在親鳥帶領下,到樹根,或草叢中覓食,用尖嘴啄和爪趾刨,挖開土皮,掏食蟲子。有的把趾尖都磨短了一節。在夏季,它主要以昆蟲為食,最喜吃鞘翅目的金龜子,還有偽步行蟲、叩頭蟲、蝗蟲及其他昆蟲幼蟲,它們也常到公路上撿食汽車上掉下來的糧食。秋季,它的食性很雜,除昆蟲外,還吃蜥蜴以及植物種子和果實。由於南疆少雪而溫暖,所以白尾地鴉就在當地越冬。

白尾地鴉在外形上的一個最大特征便是長有鼻孔須,根據調查發現,這是白尾地鴉對沙漠環境的適應性表現,可以阻擋風沙吹人鼻孔。此外,白尾地鴉的翅膀短而圓,飛行能力較弱,一次飛行的最長距離也不過500米左右,但極善於奔跑,當地的維族群眾又稱其為“克裏遙丐”,維語意思是“奔跑如飛”。白尾地鴉的智慧在鳥類中可謂出類拔萃。1998年9月,馬鳴先生率領的考察小組在塔克拉瑪幹沙漠的腹地發現了一隻白尾地鴉。考察小組的成員將撕碎的饢片丟棄在路邊,以吸引白尾地鴉的注意力。白尾地鴉很快便發現了饢片,在確定周圍沒有危險存在之後,這隻白尾地鴉並不急於填飽肚子,而是先有條不紊地將饢片運走,統一填埋起來,而後迅速將殘留的饢渣清理幹淨,不給其他動物留下半點機會。

白尾地鴉是中國新疆的特有物種,目前的數量已不足7000隻,是國際知名的瀕危物種。然而,至今白尾地鴉在中國仍未被納入國家和地區的野生動物保護名錄中。2004年7月,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馬鳴先生首次呼籲為白尾地鴉建立保護區,將白尾地鴉納入國人的環保視野。

世界上最大的鳥——鴕鳥

與普遍流行的說法相反,鴕鳥從不會把頭埋人沙中。事實上,在受到威脅時,這種體型龐大、不會飛的鳥都是依靠恰恰相反的策略——借助它們的長腿逃離逼近的危險。

鴕鳥廣泛分布於非洲沙漠地帶和荒漠草原地區。有4個區別顯著的亞種:北非鴕鳥,粉頸,棲息於撒哈拉南部;索馬裏鴕鳥,青頸,居於“非洲之角”(東北非地區);馬賽鴕鳥,與前者毗鄰,粉頸,生活在東非;南非鴕鳥,青頸,棲於讚比西河以南。

鴕鳥的繁殖期因地區差異而有所不同,在東非,它們主要在幹旱季節繁殖。雄鴕鳥在它的領域內挖上數個淺坑(它的領域麵積從2平方千米到20平方千米不等,取決於地區的食物豐產程度),雌鴕鳥(“主”母鳥)與雄鴕鳥維持著鬆散的配偶關係並自己占有一片達26平方千米的家園,雌鴕鳥選擇其中的一個坑,此後產下多達12個卵,隔天產1枚。通常會有6隻甚至更多的雌鴕鳥(“次”母鳥)在同一巢中產卵,但產完卵後一走了之。這些次母鳥也可能在領域內的其他巢內產卵。接下來的日子裏,主母鳥和雄鳥共同分擔看巢和孵卵任務,雌鳥負責白天,雄鳥負責夜間。沒有守護的巢很容易遭到白兀鷲的襲擊,它們會扔下石塊來砸碎這些巨大的、卵殼厚達2毫米的鴕鳥蛋。而即使有守護的巢也會受到土狼和豺的威脅。因此,巢的耗損率非常高:隻有不到10%的巢會在約3周的產卵期和6周的孵化期後還存在。鴕鳥的雛鳥出生時發育很好(即早成性)。雌鳥和雄鳥同時陪伴雛鳥,保護其不受多種猛禽和地麵食肉動物的襲擊。來自數個不同巢的雛鳥通常會組成一個大的群體,由一兩隻成鳥護駕。僅有約15%的雛鳥能夠存活到1歲以上,即身體發育完全。雌性長到2歲時便可以進行繁殖。雄性2歲時則開始長齊羽毛,3~4歲時能夠繁殖。鴕鳥一般可活到40歲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