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貼士
鴕鳥啄食時,先將食物聚集於食道上方,形成一個食球後,再緩慢地經過頸部食道將其吞下。由於鴕鳥啄食時必須將頭部低下,這個時候它很容易遭受掠食者的攻擊,所以鴕鳥在覓食時常不時地抬起頭來四處張望。
雄鳥通過巡邏、炫耀、驅逐入侵者以及發出吼聲來保衛它們的領域。它們的鳴聲異常洪亮深沉,鳴叫時色彩鮮豔的脖子會鼓起,同時翅膀反複扇動,並會擺出雙翼一起豎起的架勢。繁殖期的雄鳥向雌鳥炫耀時會蹲伏,並且交替拍動那對展開的巨翅,這便是所謂的“凱特爾”式炫耀。雌鳥則低下頭,垂下翅膀微微振顫,盡顯嫵媚挑逗之態。鴕鳥之間結成的群體通常隻有寥寥數個成員,並且缺乏凝聚力。成鳥很多時候都是獨來獨往的。
很少有鳥類的個體會願意照顧其他鳥的卵,因為這種(表麵上的)利他行為通常不符合自然選擇原理。體型大、巢易受襲擊很可能是鴕鳥選擇這種行為的原因所在。從絕對尺寸來講,鴕鳥蛋是所有鳥類中最大的卵;然而,與自身體型相比,它們卻是最小的卵。因此,一隻鴕鳥在巢中能夠蓋住很多卵,比它能產下的卵或者真正要孵的卵都多。繁殖的成鳥性別比例失調,雄鳥與雌鳥的數量比約為1:14。加之巢被天敵侵襲的概率又高,造成許多母鳥沒有自己的巢來產卵。所以,產在別的地方對它們而言顯然是個不錯的選擇。而自己的巢內有其他鳥的卵存在對主母鳥來說同樣是件好事,因為在遭到小規模的襲擊時,它自己的卵因稀釋效應而得到保護(換言之,20個卵中或許隻有12個是它自己產的,它自己的卵受損的可能性就相對變小)。
假如(事實上經常發生)一個待孵的巢中產了太多的卵,超出了一隻雌鳥所能覆蓋的範圍,那麼這隻雌鳥在開始孵卵時會將多餘的卵移至巢的外圍。那些卵便會因得不到孵化而最終死亡。雌鳥能夠逐一辨別巢裏那麼多卵,確保移出的卵不是它自己的。這種識別本領令人驚歎,因為鴕鳥蛋在外表上都相差無幾。
食肉動物的密集存在和人類頻繁的狩獵活動,都使鴕鳥的巢很難守護。正是人類不負責任的大肆捕殺導致了曾大量存在的阿拉伯鴕鳥慘遭滅絕。隨著人類日益介入它們的棲息地,鴕鳥的數量正在減少,隻是目前對於這一種類而言還尚未構成嚴重威脅。
善於行走的鳥——走鵑
走鵑是美國墨西哥州的州鳥,又叫跑路鳥,它身體背部有一個大黑斑,其他部分都是土褐色的。走鵑一般生活在北美洲的沙漠地帶。
走鵑奔跑的速度非常快,每分鍾可以跑500多米。走鵑在奔跑的時候,嘴裏會發出有“比比比”的聲音,似乎在說:“我來啦,我來啦,快讓道!”
走鵑的食物主要是昆蟲、蜥蜴和蛇,因此,它通常喜歡沿著道路跑,或穿行於灌木蒿和牧豆樹的灌叢中。走鵑一旦捕到爬蟲類後,會先用結實的喙將其啄死,從獵物的頭部開始吞噬獵物。
走鵑雖然是鳥類,但它隻能做短距離滑翔,它非常喜歡快速奔跑,每小時可以奔跑20千米。走鵑在奔跑中尋覓食物。它的食性非常廣泛,昆蟲是它的家常便飯,有時也捕食其他小鳥、蝸牛、蜥蜴、蝙蝠,甚至還包括蠍子、毒蜘蛛和蛇這些令人望而生畏的動物。
小貼士
據說,如果走鵑通過鏡子看到自己的影子,便會“憤怒”地擊打鏡子,直到將之打碎,因此,人們又稱走鵑為“沙漠中的小醜”。
走鵑為什麼要跑著獵取食物呢?原來它所生活的環境是在沙漠中,食物數量比較少,為了填飽肚皮隻好走很多地方。
走鵑勇猛好鬥。有時它會在快速奔跑中衝進響尾蛇出沒的地方。雙方一旦相遇,就會爆發一場生死搏鬥。它跳躍著躲開響尾蛇的攻擊,並尋找機會撲到蛇的嘴後,用喙和腳爪猛擊蛇頭。如果它勝利了,會得到一頓美餐;偶爾失敗了,代價就是死亡,但它絕不退縮。
走鵑還有一套獨特的保持體溫的方法。沙漠中夜晚氣溫下降很多,走鵑的體溫也會有所下降,到了清晨,它會將身體背部的黑斑露出對準太陽,令其充分吸收陽光,體溫就會升到正常水平,而不需要耗費自己的能量,這在鳥類中是極為罕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