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沙漠中的昆蟲與爬行動物(4)(1 / 3)

蛇身體變長是由於它們的一些內部器官變長,以提供相應的空間。因此,有的器官會相應地縮小或重置。大多數蛇(不包括蟒蛇和其他一些原始蛇類)隻有單個的功能肺,也就是右肺,它們的左肺已經退化或完全消失了。右肺為了彌補左肺的退化或缺失,所以明顯地增大,而且進化出一個額外的結構,即氣管肺,氣管肺從氣管演化而來,同樣輔助呼吸。蛇類的胃大且強健,長且肥厚的腸較多,且蛇類的腸與其他動物體內呈盤繞狀的形式完全不同。根據被測試的雄蛇來看,蛇的腎髒較長且交錯生長。一些體型非常細小的種類的雌蛇,其中一個輸卵管已經退化了。

蛇的皮膚被鱗片所覆蓋。每一塊鱗片都是皮膚的一個粗厚的組成部分,鱗片之間的空隙有一片柔韌的皮膚將它們隔開,使蛇的身體變得非常靈活。背部鱗片是最顯眼的部分,這些鱗片呈圓形或凸出的尖形,邊緣相互重疊,如同屋頂的瓦片。鱗片可能很光滑,也可能呈粗糙的脊狀。一些種類的鱗片呈顆粒狀或水珠狀,鱗片不相互重疊。背部鱗片的數量、形狀、排列和顏色對辨識不同種類的蛇非常有幫助。大多數種類的蛇腹麵鱗片較寬,呈單行排列。尾下部的鱗片也呈單行排列或者成對排列。

大多數攀爬種類采用典型的手風琴式運動,包括用身體的後部和尾巴抓住固定點,頭部和身體前部向前伸。一旦蛇得到一個新的抓點,身體後部就會停住,再重新開始上述過程。有些食鼠蛇在體側和身體下部交彙處有脊突,這使它們能抓得更緊——特別是在樹皮上時。

棲息在鬆散的沙地上的蛇需要應付不穩定的表麵,它們通過“側向前行”的方式來麵對這種挑戰。使用這種方法移動時,蛇的頭部和頸部抬離地麵並甩向側麵,然而身體其餘部位則不動。一旦頭部和頸部落地,身體其餘部位和尾巴則相應移動。在其尾巴接觸地麵的一刹那,其頭部和頸部又一次地甩向側麵,從而在沙地上形成了一個連續的環環相扣的移動路線,並且移動角度與水平方向約呈45°角。所有側行式前進的蛇都是蝰蛇,它們分布廣泛,非洲、亞洲中部、北美和南美都有它們的蹤跡。

那些棲息在鬆散的土壤或沙地裏的蛇經常像遊泳一樣在土壤或沙地裏穿梭。在它們穿過之後,地基就會倒塌。而那些棲息在更為堅硬的土壤中的蛇則會自己挖出一係列複雜的隧道。棲居在隧道中的蛇通常都有堅固的顱骨和一個扁平的尖頭,以及口鼻周圍的突起。它們的頸部與軀幹並沒有明顯的界限,它們利用肌肉收縮使其頭部穿過土壤,有時也會利用左右移動來壓實土壤。那些隻尋找掩埋在地下的食物的蛇一般長著上翻的口鼻部,如美洲豬鼻蛇和一些非洲夜蝰蛇。

蛇的行動速度並不是很快。一條體型中等大小的蛇也隻能以每小時4~5千米的速度行進,相當於人類一般的步行速度。而那些移動迅速的種類,如非洲樹眼鏡蛇,速度也隻能達到大約每小時11千米。即使是在這樣的速度下,蛇也會很快就耗盡了力氣,因此,蛇隻能快速地爬行一小段距離。

沙漠毒王——眼鏡蛇

眼鏡蛇是眼鏡蛇屬或眼鏡蛇科中的一些蛇類的總稱。眼鏡蛇名字的由來應該是近代十七八世紀以後,眼鏡出現後附會而成,最後成為了正式名稱。因其頸部擴張時,背部會呈現一對美麗的黑白斑,看似眼鏡狀花紋,故名眼鏡蛇。

眼鏡蛇的分布範圍比較廣泛,根據種類的不同分布有所差異。有些種類經常出現在沙漠裏,它們主要以沙漠中的小型動物及昆蟲為食。

眼鏡蛇最明顯的特征是其頸部皮褶。該部位可以向外膨起用以威嚇對手。眼鏡蛇被激怒時,會將身體前段豎起,頸部兩側膨脹,此時背部的眼鏡圈紋愈加明顯,同時發出“呼呼”聲,借以恐嚇敵人。事實上,很多蛇都可以或多或少地膨起頸部,而眼鏡蛇隻是更為典型而已。眼鏡蛇的顏色多樣,從黑色或深棕色到淺黃白色均有。與無毒蛇不同,毒蛇的尖牙不能折疊,因而相對較小。多數眼鏡蛇體型很大,可達1.2~2.5米長的眼鏡蛇毒液為高危性神經毒液。

眼鏡蛇的毒牙比較短,位於口腔前部,有一道附於其上溝能分泌毒液。眼鏡蛇的毒液通常含神經毒,能破壞被掠食者的神經係統。眼鏡蛇主要以小型脊椎動物和其他蛇類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