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斷袖之癖,封建帝王的同性戀(2)(1 / 2)

據性學家考證,同性戀在中國始終存在,隻是程度不同而已。唐朝與五代史籍所記載的同性戀資料缺乏,因此有人認為,當時男色之風漸衰。但到宋朝同性戀又興盛起來,男子公然為娼,聚集成風月作坊,招攬皮肉生意。到了宋徽宗時,不得不立法禁止,但宋徽宗本人又是個同性戀者。元代男色之風又衰,明、清兩代又複興。明清兩代法律皆禁止官吏嫖妓狎娼,但問題並未根除,男寵之風照刮不誤。在清朝,皇帝養男寵的現象不多見,但一些士大夫喜歡美男,他們所狎男色,多是梨園中的青年戲子,這些戲子一個個細皮嫩肉,眉目傳情,使士大夫們感到他們不遜於美女,因此逛戲園、狎戲子成了他們的一種時髦生活。

此外,“相公堂子”也是清代士大夫們消費男色的地方。清代盛行私寓製度,高官富商蓄養相公成風。這些有權有錢的大戶人家,到鄉下買來眉目清秀的小男孩供主人玩賞,時稱“男風”,小孩被稱為“相公”或“象姑”。據潘光旦先生考證,“相公”的稱呼,原先隻限於男伶而演旦角的戲子,後來則成為男伶而同時是同性戀對象的人的一種稱呼。後來,有人認為“相公”之名不雅,又改為“象姑”,聲音相近,義更貼切。

明清時期,還出現了一些描寫同性戀的小說,如《金瓶梅》、《紅樓夢》等文學名著,都有同性戀人物。《品花寶鑒》一書,則是一部完全描寫梨園界同性戀的專著。到了近現代,同性戀之風在福建、廣東等地為甚,故稱“男風”,又稱“南風”。男同性戀者互稱契哥契弟,女同性戀者則結拜金蘭。令人費解的是,清代對同性戀比較寬容,而對異性戀反而嚴厲起來。這大概是封建禮教毒害太重的結果。

皇帝男寵的悲慘結局

皇帝的男寵同太監一樣,盡管得勢一時,跟著皇帝享受榮華富貴,有的甚至因寵得官,身居高位,但隨著皇帝的死亡和他們自身的色老株黃,他們一般都不會有好下場。這有兩方麵的原因:一、鳩占鵲巢,必然引來後宮怨婦的妒恨。試想,那些成百上千渴望得到皇帝寵幸的宮女無不雙眼盯在一個皇帝的身上,而個別男寵則整天同皇帝上床,她們還不把他們恨死嗎!二、男寵都是以貌取勝,沒有什麼真才實學,朝臣士人皆不齒,他們受寵的皇帝一旦死去,他們就大禍臨頭,死路一條。

春秋時期的衛國,有個叫彌子瑕的美男子,靠青春美貌成了國王衛靈公的男寵。他依仗著國王的寵愛,經常洋洋自得,不拘小節。有一次,他私自駕著國君的專車回家探望生病的母親,衛靈公知道後不但不生氣,反而誇他孝順。還有一次同國王一起遊果園時,彌子瑕忘記了君臣之禮,將自己吃剩一半的桃子遞給了衛靈公,衛靈公也不介意,還稱讚他吃桃不忘記別人。但過了若幹年後,隨著這位美男子的逐漸衰老,衛靈公終於抓住他的一個把柄要清算他了,彌子瑕不知何故,嚇得直哆嗦,衛靈公反而詰問他:“以前你僭越使用我的專車,把沾著唾沫吃剩下的桃子給我,這難道是小罪嗎?”於是,就讓人結果了他的性命。由此可見,同性戀和同性友誼有著本質的區別。同性友誼經久不衰,愈久愈珍貴,而同性戀則吃青春飯,一旦色老株黃,就會被皇帝拋棄,常常斷送了生命。

文才武略皆備的漢武帝劉徹有兩個男寵,一個是韓嫣,一個是李延年。武帝與韓嫣公然上床,毫不隱晦。依恃皇帝的寵愛,過著王公貴族一般生活的韓嫣,根本不把宗室成員放在眼裏,從而引起了江都王等人的反感和忌恨。江都王特地跑到太後麵前痛哭流涕,說堂堂大漢皇帝竟如此喜歡男色,成何體統,既不符合儒家禮法,也有悖聖賢之言,祈望太後幹預。太後聽後大怒不止,但又不能當麵教訓皇帝使其顏麵掃地,隻好賜韓嫣一死!韓嫣死後,漢武帝悲觀失望,又不好怪罪太後,隻好潸然落淚,常常吟頌《落葉哀蟬》:“羅袂兮無聲,玉墀兮塵生。虛房冷而寂寞,落葉依於重扃。望美麗之女兮,安得感餘心之未寧!”

那個受到漢哀帝無比寵愛的男寵董賢,在其主子漢哀帝於26歲死後,也落了個人亡家敗的結局。據說,漢哀帝駕崩後,董賢與董昭儀入哭皇帝寢宮,太皇太後王政君召大司馬董賢問喪事應如何調度,這位平日隻知吃喝玩樂的大司馬哪裏曉得,隻好免冠謝罪。太皇太後一看此人形狀便有了主意,急召她的侄兒、辦理過漢成帝喪事的新都侯王莽入京。王莽入京後,立刻掌握了兵權,架空了董賢。接著王莽唆使人彈劾董賢,指責他任大司馬以來天災人禍連年不斷,請罷免他的官職。太皇太後於是剝奪了董賢出入宮廷的自由。愚昧無知的董賢感到大禍臨頭,站在大門前,脫去官帽,赤著雙腳,向內謝罪。不久,王莽假太皇太後之命,收了董賢的印綬,讓他罷官回家待罪。董賢素知王莽一不做二不休,不會輕意放過他。於是,夫妻二人抱頭痛哭一場,先後自殺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