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斷袖之癖,封建帝王的同性戀(2)(2 / 2)

董賢夫妻死後,王莽對其開棺驗屍,發現董賢用沙金畫棺材,塗上四時之色,左蒼龍右白虎,上麵鑲滿了金銀打製的日月之象,還有玉片做的衣服,棺壁四周綴滿了珍珠。王莽據此指責董賢僭越王製,將其屍體拋出棺外,剝去衣服飾物,用一張草席裹起來,草草埋在荒郊野外。董賢的家屬俱受株連,家產抄封,一敗塗地。

王莽作為漢元帝的妻侄,最終廢去漢帝,自建新朝,曆史學家大都對他持否定態度,認為他是個亂臣賊子,但他在處理董賢一事上表現出一定的政治才能,因為把一個什麼都不懂的男寵放在大司馬的位置上,實在令人匪夷所思。不過,王莽做得也太絕了,尤其是不該株連董賢的家人。況且,董賢的得勢根源並不僅在董賢自己,而在於皇帝老兒的斷袖之癖。

小結

綜上所述,同性戀是人類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一種性愛現象和行為。說他“普遍存在”,是指這一現象古今中外都有,並不是說它普遍存在於每一個地方和每一個人群。如果是後者,就難免言過其實了。

同性戀比例到底有多高?至今尚無確切的答案。美國近年來的一個調查數據是,10%左右的男性是同性戀或雙性戀。但一般數字沒有這麼高。中國可能更低。筆者當了30多年新聞記者,走遍了黃河內外、大江南北,所接觸的各色人物和聽到的奇聞異事不可勝數,但從來還沒聽到某某人是同性戀的說法,更沒有見過一個同性戀者。所以,對同性戀的比例不能估計過高,尤其在中國,同性戀畢竟寥寥無幾,少之又少。這可能同中國人不太追求新奇怪異的傳統文化有關,也可能離不開中國人的遺傳基因。

從曆史資料和現實生活來看,人類對同性戀的態度也在劇烈地變化。基督教認為同性戀屬於“違犯人類天性的罪惡”。這一思想統治了1000多年,直到20世紀初才開始鬆動。20世紀初,德國性學家赫茲菲爾德首先提出了“第三性”概念,認為在性愛問題上,除了男性和女性這兩性之外,還存在一個非男非女的第三性,即同性戀者。這一新概念的要義是將同性戀者置於與男女兩性平等的第三性的位置上,使之受到法律的保護,享有與男女兩性相等的權利。

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文學家弗洛伊德,否定了同性戀是犯罪和不道德的觀點,並認為同性戀不是精神疾病,無須到醫院治療。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弗洛伊德的觀點終於被多數精神科醫生所接受。目前,不少國家對同性戀采取了既不認定是病也不認定非病的折衷辦法,其用心是盡量避免對個人自由的幹預。

由於受赫茲菲爾德和弗洛伊德兩位大師的影響,現代人對同性戀多持認同和寬容的態度。國外的一項專門調查表明:48%的人反對同性戀,8%的人忽視同性戀,27%的人接受同性戀。可見反對的人仍然占多數,但也有相當的人表示接受和認可。

人們對同性戀的普遍寬容,表明社會的進步。但近年來同性戀遭遇大自然的懲罰和報複。醫學界的臨床實踐表明,近些年才流行起來的被稱為超級癌症的艾滋病患者,大都有吸毒和同性戀的背景。據此醫生認為,禁止吸毒,減少同性戀,是防治艾滋病的有效途徑。艾滋病作為一種嚴重的性病,性生活方式的科學性是不可忽視的。既然大自然不喜歡同性戀,並用艾滋病來懲罰和提醒人類,我們人類就要敬畏大自然,尊重大自然的安排,千萬不要同大自然對著幹,否則人類就要吃大虧、受大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