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次會議上,送審的國徽設計方案,一個是由張仃負責的中央美術學院設計組設計的,一個是由梁思成負責的清華大學設計組設計的。兩個放大的國徽設計圖案並排掛在一起,讓政協委員們審定。通過比較可以看出,兩個方案的邊沿部分大致相同,隻是中心部分有些差別,中央美術學院的方案上天安門是透視圖,紅牆綠瓦,大圓柱,前麵是金水橋,鮮花,上麵是藍天;而清華大學的方案上,天安門是立體圖,而且推得很遠,天上是國旗的五星圖案。

參加會議的政協委員們各抒己見,熱烈討論,意見分為兩派:一派以田漢為首,讚成中央美術學院的設計方案;一派以張奚若為首,支持清華大學梁思成等人修改後的設計方案。

周恩來總理認真地聽取大家的意見,見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坐在大沙發上,目不轉睛地凝視著對麵牆上的兩個國徽設計方案沉思不語,便要李四光表態。李四光指了指清華大學的設計方案說:“我看這個好!天安門廣場寬廣,五星紅旗布滿天空,夠氣派!我讚成清華大學這個方案。”

周恩來聽完李四光的意見後,對大家的意見進行了總結。他說,清華大學的方案在藝術上非常成熟,結構完整而統一,圖下麵帶子聯結在一起,象征著工農大團結。金色與紅色表現了中華民族的特點。中央美術學院的方案紅紅綠綠,雖然明朗,但不夠莊嚴。最後,會議確定了清華大學營建係梁思成、林徽因等集體設計的國徽圖案,並送政協大會表決。這次會議,結束了清華大學和中央美術學院的兩個設計小組的國徽圖案設計競賽及評選工作。

會後,清華大學設計組又根據周恩來總理對麥穗造型提出的“能不能畫得向上挺拔一些”的意見,夜以繼日地對細部做了修改,使之更加完善,並重新繪製了整幅的完整圖案,送交國徽審查小組。6月21日,國徽審查小組的馬敘倫、沈雁冰向政協全體大會提交了審查報告。

6月23日,在全國政協一屆二次全體會議上,毛澤東主席親自主持通過決議,大會根據國徽審查組提出的報告,一致通過了國徽圖案及對該圖案的說明,並提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核準公布。

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召開第八次會議,討論通過了政協一屆二次會議所提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及對設計圖案的說明》。

至此,終於正式確定了國徽的設計方案。曆史證明,它是集體創作的成果,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凝結了以梁思成為首的眾多專家的心血!共和國不僅會永遠銘記那些為新中國的誕生而浴血奮鬥、前仆後繼的先烈和英雄們所創造的豐功偉績,而且也永遠感謝那些為設計和製作共和國標誌而付出辛勤勞動的人們。

國徽的組成及含義

我國的國徽呈圓形。底色為紅色,象征無數先烈的流血犧牲。

天安門是國徽的主體內容。當時設計者張仃認為,天安門廣場是“五四”運動的發源地,“五四”運動又標誌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天安門廣場還是剛剛舉行過開國大典的地方,這些重大事件都與天安門有關。因此他主張用天安門作為國徽的主體。

天安門城樓正上方4顆金色小五角星呈半弧形狀,環拱一顆大五角星。五星象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全國人民的大團結。

國徽四周由金色麥稻穗組成的正圓形環,麥稻稈的交叉處為圓形的齒輪。齒輪中心交結著紅色綬帶,分向左右結住麥稈下垂,並把齒輪分成上下兩部分。

把麥稻穗設計到國徽上去,體現了中國人民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心願。1942年冬天,在山城重慶,周恩來和鄧穎超應邀參加宋慶齡舉行的歡送董必武回延安的茶話會。當時,宋慶齡的寓所茶桌上擺放著重慶郊區農民送來的兩串稻穗,這兩串稻穗在爐火的映照下金光閃閃,當時在場的人都說,這稻穗簡直像金子一樣!宋慶齡望著兩串稻穗深情地說:“它比金子還貴。中國人口80%都是農民,如果年年五穀豐登,人民便可以豐衣足食了。”

周恩來撫摸著金黃色的稻穗,意味深長地說:“等到全國解放,我們要把麥稻穗畫到國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