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討論國徽圖案時,周恩來沒有忘記他7年前在重慶說過的這番話。他鄭重提出建議,把麥稻穗設計在國徽中,用以代表我國的幾億農民,與齒輪圖案放在一起,象征人民共和國的政權基礎是工農聯盟。
國徽圖案象征中國人民自“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鬥爭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尊嚴。
國徽的製作及使用
國徽的製作規定
國徽作為國家的標誌,其製作應該有嚴格的標準。為了使國徽的製作有章可循,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主席毛澤東發布命令,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製作說明》,全文如下:
(一)兩把麥稻組成正圓形的環。齒輪安在下方麥稻稈的交叉點上。齒輪的中心交結著紅綬。紅綬向左右綰住麥稻而下垂,把齒輪分成上下兩部。
(二)從圖案正中垂直畫一直線,其左右兩部分完全對稱。
(三)圖案各部分之地位、盡寸,可根據方格墨線圖之比例,放大或縮小。
(四)如製作浮雕,其各部位之高低,可根據斷麵圖之比例放大或縮小。
(五)國徽之塗色為金紅二色,麥稻、五星、天安門、齒輪為金色,圓環之底子及垂綬為紅色,紅為正紅(同於國旗),金為大赤金(淡色而有光澤之金)。
由於開國大典未能懸掛國徽,曾給許多人留下遺憾。在共和國建國一周年的喜慶日子裏,將第一枚國徽掛在天安門城樓上,便成了許多人的心願。
然而,當高莊教授完成國徽石膏模型並獲批準時,離國慶一周年的日子很近了。受當時的物質技術條件的限製,要在40來天的時間裏製作一枚通體金屬的國徽是很困難的。為了在國慶一周年時掛上國徽,隻好臨時趕製一枚木質國徽。中央美術學院的張仃教授接受了這個任務,他率領美術供應社的員工按時製作完成。
木製國徽做好後,如何將它掛到天安門城樓二層簷下,也不像今天這麼容易,當時安裝設備非常簡陋落後,也無高空作業的機械。在此情況下,張仃教授和美術供應社的同誌便在天安門前一節一節地搭腳手架,終於把國徽掛上了天安門城樓。國慶一周年時,當人們看到金光閃閃的國徽高懸在天安門城樓上,無不為之激動不已。
這枚木製的國徽在天安門城樓上一直懸掛到1951年5月1日,才被一枚金屬的國徽替換下來。經過精心的整修,放在了天安門城樓上展出。
木製國徽不具有耐久性,經風吹日曬容易變形開裂,所以,必須製作通體金屬的國徽來取代之。
沈陽第一機床廠榮幸地承擔了生產我國第一枚金屬國徽的光榮任務。早在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之後,有關部門就把鑄造金屬國徽的任務交給了該廠。該廠是全國知名的大廠,技術條件過硬。接受任務後,廠領導和全體職工都把它當作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來完成,一致推舉鑄造技術能手焦百順擔此重任,並抽調若幹技術過硬的工人組成鑄造小組,夜以繼日地開展工作。
國徽的鑄造工藝要求有很高的精度,這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有相當的難度。為保證澆鑄出來的國徽嚴整光滑,紋理清晰,特別是麥稻穗的麥粒和稻粒清晰美觀,首先要有十分精確的模具。模具做好了,把好澆鑄關也非常重要。國徽的質地為銅鋁合金,其中銅占8%,鋁占92%,兩種金屬的比例不同,溶點也不一樣,澆鑄時的火候把握要恰到好處。這樣,才能鑄造出既精美又合乎標準的國徽來。
以焦百順為代表的鑄造組全體成員,齊心協力,克服了一個個困難,闖過一道道技術難關,硬是憑著過硬的技藝,提前完成了國徽鑄造任務,為共和國獻上了第一枚金屬國徽。
1951年5月1日,在國際勞動節這一天,沈陽第一機床廠鑄造的第一枚直徑為1000毫米的金屬國徽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從而使這一年的國際勞動節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國徽的使用規定
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主席毛澤東發布的命令還對國徽使用辦法作出如下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