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敦煌體育文化的內容(12)(1 / 3)

是指身體裏的氣。在構成人的“形、氣、神”三大物質要素中,人的精神相當於一國之主的君王,是起主宰作用的。一個人如果精神比較穩定,“主明則下安”,身體就不易出毛病。反之,就像老子所說的:“躁則失君。”“躁”,則由於精神不穩定而造成情緒上的偏頗;“失君”,是指人的精神如同失去了君王那樣的主宰地位,失君就是神亂,神亂就會引起氣亂,氣亂必然導致疾病。智能氣功要求練功者把練精神穩定性放在頭等重要的地位。在這個問題上,老子的本意即使含有治國化民的思想,我認為他首先是講修身。讀老子的書若不能從本質上去理悟,隻從字義上去知解,就很容易曲解原意。比如老子說的“虛其心,實其腹”,如果用治國術的觀點去解釋,那就是勸告君王治國待民要謙虛謹慎,要讓百姓吃飽肚子,才能達到治國的目的。這樣解釋未免太牽強附會了。其實,老子在這裏講的是對練功養生者修練心性的一種要求,要心無一物,沒有雜念。沒有雜念,體內氣機就能和暢。氣機和暢腹部丹田氣就能充實。虛心實腹是人們身心健康的一個重要標誌。

《道德經》在練功養生方麵,總的來說是理多法少,理法圓融,其理論蘊含了豐富而樸素的辯證思想。如“弱之勝強”、“柔之勝剛”、“物壯則老”、“木強則折”、“上善若水”、“知其雄,守其雌”、“自愛不自貴”、“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明道若昧,進道若退”等等,通篇幾乎皆有論述。這些辯證思想雖然可以用於政治、軍事、處世等各個領域,但老子的重要目的是正確地指導人們練功養生。

敦煌現存的老子《道德經》,不僅是一部偉大的哲學著作,而且也是一部氣功著作。它奠定了中華氣功的理論基礎,並為深人研究氣功的源流和人體生命科學等提供了珍貴的資料。敦煌卷子《周易》,深刻揭示了宇宙萬物變化的規律以及觀物取象的原理,為氣功的行氣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

教煌卷子《莊子》,載有“心齋”和“坐忘”等動、靜功,以及導引等氣功養生法。

《心經》是佛教經典著作之一,敦煌保存有較多的卷子。它以“空”和“無”為基本理論,通過鍛煉達到“意念清淨”的高級境界。即現代氣功所指的“忘物”、“忘我”、“忘意”的“空無”方法。《心經》這一佛教經典,為氣功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

敦煌卷《六安般守意經》記述了釋迦牟尼所創的呼吸法。安般守意,其實就是“用心呼吸”的意思,也可說是丹田呼吸的原型其內容也是以長呼吸為中心的長氣呼吸法,就是今日的丹田呼吸。

敦煌卷子《現無量壽經》詳述了觀想阿彌陀佛之法,分十六觀,分別觀日、水、地、花台小佛身、大佛身、觀音、勢至二菩薩等。觀像念佛,實際上是氣功功法中的默念字句入靜法,觀想悅意景物法。

敦煌卷子《金剛經》是佛教大乘之經典。其中載有:“洗足已座而座、統腳端身,正念不動。”“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一切法,無我無生,得無生”,“一切賢聖,皆以無為真如之法”等。意為如何入定,如何達到氣功的髙級境界。

禪宗大師道信(580年至651年)的門徒法融,在金陵牛頭山傳禪,以“絕觀無為”為禪要,稱“牛頭禪”,數傳而絕,法融所撰《絕觀論》現存敦煌文獻中。

敦煌遺書《愣伽師資記》一卷,由淨覺撰著,記述了從達摩至神秀的傳承及禪法要點。

禪師神會撰有《南宗定是非論》、《顯宗論》,敦煌文獻中存其語錄。

敦煌文學中的氣功描述。

敦煌遺書中所保存的文學著作中,有不少關於“神通”的論述,它與特異功能有著直接的聯係。如:《維摩詰經變文》描述諸天人眾“廣現神通”時寫道:“更有三頭八臂、五眼六通……擲昆侖山於背上,納滄海於腹中《破麇變》描述:“更有飛天之鬼,異貌奇形,或五眼六牙,三身八臂,九口十頭…“”《降魔變文》描述:“舍利佛倏忽現神通,踴身直上在虛空,或觀大身遍法界,小身藏形芥子中。”

敦煌文學著作中,生動形象地描述了舍利佛同六師外道鬥法中所顯示的十八般武藝和七十二變的“神通”。這些神通表現實際上蘊含大量氣功的功理和功法,今天,我們運用氣功學的觀點重新認識文學著作中有關“神通”的描述,這對深人研究氣功的功理,具有重要意義。

佛家禪學與書法。

佛教對書法一向十分重視,敦煌當時聚集了大批僧侶進行抄經和譯經,不但出現了許多著名的書法家,同時也發展了禪的意境。為此,抄經的僧人須得有禪的修養,禪的情懷,掌握禪的神韻。這些條件的具備又必須和參禪打坐、修持互為聯係。所以說,當時敦煌的抄經僧人一般都有相當的禪定功夫。

佛祖與氣功。

據敦煌文獻記載,佛祖釋迦牟尼通過6年的修煉創造了精深的禪定學說,並用以修身,使其體力超群,精通諸般武藝,能徒手舉起大象,擲在半空,再用手接住;能舉起大鍾;能躍過並列一起的6匹馬;能一箭射穿7層鐵鼓等等。表現出非凡高度的氣功武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