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遺書P.3810《呼吸靜功妙訣》是晚唐五代時期的寫本。全卷共分為兩個部分:前一部分是《呼吸靜功妙訣》正文,共13行,273字。後一部分是附錄的“神仙粥”,共4行,73字。卷子完好無缺,惟抄寫水平較劣,全文不分段,僅以圈斷句。無抄者姓名,無抄寫年代。從字跡上看此卷子可能出自唐代道人的傳抄本,曆代史誌未見著錄。
《呼吸靜功妙訣》自1900年被發現後,近百年間未有詳盡報道,直至90年代方研究刊布。人們從體育角度對其進行研究,現在隻能說是開始。
《呼吸靜功妙訣》的出現,是我國體育界經典著作的一次重大發現,它不僅為明代龔廷賢所著《壽世保元呼吸靜功妙決》的理論和方法找到了淵源,而且也證實《呼吸靜功妙訣》產生時代至少不會晚於唐代。《呼吸靜功妙訣》不僅科學地論述呼吸的方法和生理規律,而且也提到功法要領。其中所龔廷賢,字子才,號雲林,江西金溪人,明代太醫院吏目,著有中醫名著《壽世保元》一書。
載“神仙粥”是我國最早的一種保健營養食品。對我們深入研究體育養生與飲食營養的關係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了使更多研究者和實踐者能獲得《呼吸靜功妙訣》的原始資料,這裏特將P.3810卷移錄於下,並進行適當簡注,以供參考。
呼吸靜功妙訣
人生以氣為本,以息為元,以心為根,以腎為蒂。天地相去八萬四千裏,人心腎相去八寸四分,此腎是內腎,臍[下]一寸三分是也。中有一脈,以通元息之浮沉。息終百脈,一呼則百脈皆開,一吸則百骸皆闔。天地化工流行,亦不出呼吸二字。人呼吸常在心腎之間,則血氣自順,元氣自固,七情不幟[熾],百病不治自消矣。每子午卯西(酉)時,於靜室中,原(厚)褥鋪於楊(榻)上,盤腳大坐。瞑目視臍,以綿塞耳,心絕念慮,以意隨呼吸一來一往,上下於心腎之間,勿亟勿徐,任其自然。坐一柱香後,覺得口鼻之氣粗,漸漸和柔。又一柱香後,覺得口鼻之氣,似無出入,後然(然後)緩緩伸腳開目,去耳塞,下榻行數步。又偃臥榻上,少睡片時起來,啜淡粥半碗。不可坐(作)勞惱怒,以損靜功。每日能專心依法行之,兩月之後,自見功效。
神仙粥
山藥蒸熟,去皮一斤。雞頭實半斤,煮熟去殼,搗為末,入粳半升,慢火煮成粥,空心食之。或韭子末二三雨(兩)在內尤妙。食粥後用好熱酒飲三杯,妙。此粥善補虛勞,益氣強誌,壯元陽,止泄,精神妙。
現代體育學認為,人類生命活動的關鍵是能量轉換。而大多數機體細胞的能量轉換又依賴於氧氣,因此,氧氣供應便為維持生命所必需。而氧氣的運送又得依賴心血管係統來完成。所以,《呼吸靜功妙訣》稱:“人生以氣為本,以息為元,以心為根……天地化工流行,亦不出呼吸二字。”可見古代對呼吸意義巳有認識,提出通過功法來提高通氣控製能力。寫本稱:“人心腎相去八寸四分,此腎是內腎,臍[下]一寸三分也從解剖學的角度來闡述呼吸係統的結構及其相應的循環係統;並通過對脈、息之沉浮來揭示呼吸的物理與生理機製。總之,《呼吸靜功妙訣》僅僅隻用了百餘字,就高度精辟地概括出人類生命與呼吸之關係,人體呼吸係統的結構與它的循環所構成的物理與生理機製,以及提高呼吸功能的功法。充分體現了《呼吸靜功妙訣》所蘊藏的極其豐富的生命學內涵。
《呼吸靜功妙訣》以“每子午卯西(酉)時,於靜室中……每日能專心依法行之,兩月之後,自見功效。”用150餘字論述了呼吸靜功的功法,包括練功的時間定於子午卯酉時,練功的地點是靜室,練功的姿勢是盤腳大坐,雙目視臍。練功《方法是以意隨呼吸一來一往,即運用意念進行深呼吸(深呼吸在這裏是指由鼻孔徐徐吸氣,使肺部充滿空氣)。吸氣過程中,由於胸廓向上抬,隔膜稍向下移,腹部就會慢慢鼓起。然後再繼續吸氣,使肺的上部也充滿空氣,這時肋骨部分就會上抬,胸腔擴大,這個過程約需5秒種,最後屏住呼吸5秒鍾。然後再慢慢吐氣,肋骨和胸腔漸漸回到原位。要求以意領氣,用意念調整呼吸的節奏、長短、快慢、深淺,用意念帶領或跟隨氣的運行。隨著功法的加深,可由深呼吸逐步轉向微細呼吸,直至胎息,最終達到呼吸深長細勻。每次練功時間為一柱香的時間,然後以散步和臥睡片刻作為放鬆活動,最後還需喝營養粥半碗。在功法練習中,還要求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要求心絕念慮,不可惱怒,亦達到身心並練。整個功法體現了一種耗能的低能運動,僅用呼吸之法對肺部通氣量的控製來加大呼吸循環功能,使人體吸入更多的氧氣,增加血紅蛋白的含量,加快體液循環,並將體內的鉛、鋁、苯、酚等有害健康的物質和其它毒素排出,從而大大減少體內的致病因子。也正如《呼吸靜功妙訣》所提及的“人呼吸常在心腎之間,則血氣自順,元氣自固,七情不幟[熾],百病不治自消矣在敦煌壁畫中亦可見到許多“瞑目視躋”的修煉圖,尤其是榆林五代第20窟東壁北側一組正在持禪修煉的菩薩,盤腳大坐,個個胸腔上抬擴張,作吸氣狀,圖中題記注有:“南無金剛拳”,從形態上看,完全是一種修煉呼吸的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