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敦煌體育文化的內容(12)(3 / 3)

粥,是我國獨創的一種傳統食品,古人很早就認識到它的養生價值。《黃帝內經素問》認為“天食人以五氣,五氣從鼻而人,藏於心肺;地食人以五味,五味自口入而藏於腸胃”,它以飲食為基礎來認識氣,並以飲食法來充虛、增氣、強體。古人還認為“粥是世間第一補品”,“米粥一碗勝人參”。講究用粥來調養滋補身體,用粥來行氣活血,用粥來助藥力。現代體育訓練學中也十分強調運動與飲食之關係,尤其是有氧代謝運動一開始,糖類就為支持運動提供大部分能量。因此,以穀類和水果、蔬菜等食品營養來補充肌肉中的糖元含量,以達到增強耐力、體力及恢複疲勞等。在“神仙粥”的卷文中提到的山藥、雞頭等都是補氣之食品,米含有較高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纖維素,煮成粥,空心食之,可補虛勞,益氣強誌,壯元陽。明代著名養生學家高濂所著《遵生八箋》中的“飲饌服食”,作為養生的一個主要內容,稱:“飲食,活人之本也,是以一身之中,陰陽運用,五行相生,莫不由於飲食。故飲食進則穀氣充,穀氣充則血氣旺盛,血氣旺盛則筋力強……由飲食以資氣,生氣以益精,氣足以生神,神足以全身,相須以為用者也。”可知古人將飲食營養作為養生之法極為盛行。

敦煌寫卷《呼吸靜功妙訣》和明代醫吏龔廷賢《壽世保元呼吸靜功妙訣》,從形式、內容兩方麵都有可供比較研究之處。

形式表現在敦煌寫卷《呼吸靜功妙訣》,是以中古典型的“卷子”形式出現,它寫於道教卷子後麵。其前寫有:《湘祖白鶴紫芝循法》、《踏魁罡步鬥法》、《太上金鎖連環隱遁真訣》、《足底生雲法》、《乘雲咒》道教修煉術。抄本以駢文體表述,修辭用字較為拙劣,錯字、別字時有出現,字體也俗,全文以圈斷句。它的發現,為我國體育發展史增添了久已失傳的養生理論和方法的資料。

糞廷賢《壽世保元呼吸靜功妙訣》著於明代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它是刊本,由於出自醫家,文筆水平較高,修辭講究。全文沒有出現別體,錯字也沒有,全文用標點符號斷句,頗有散文體的風格。

從敦煌傳抄本到《壽世保元》成書,其間約經千餘年的時高濂字深浦,號瑞陽道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編著(遵生八箋》一書。其中包括《淸修妙論箋》、《卻病延年箋》、《飲饌服食籠》、《燕閑淸賞箋》、《靈秘丹藥箋》、《起居安樂箋》、《塵外遐舉箋》等八部分內容。

P.3810道教修煉術,高國藩《敦煌古俗與民俗流變一中國民俗探微》,第3章《符咒風俗h獅。可以肯定教僮寫卷《呼吸靜功妙訣》不是惟一的寫卷。

內容上看,敦煌寫卷《呼吸靜功妙訣》與龔廷賢《壽世保元

呼吸靜功妙訣》之間從理論和方法上都有一定的異同;從淵源關係上講,後者主要以前者為藍本。現將龔廷賢《壽世保元

呼吸靜功妙訣》附錄於下,以供對比。

壽世保元呼吸靜功妙訣人生以氣為本,以息為元,以心為根。以腎為蒂……中有一脈,以通元息之沉浮,息總百脈,一呼則百脈皆開,一吸則百脈皆合。人呼吸蒂在心腎之間,則血氣自廂,元氣自固,七情不熾,百骸之病自消矣。每於午、卯、酉時,於靜室中,厚褥鋪於榻上,盤腳趺坐,瞑目不視,以綿塞耳,心絕念虞,以意隨呼吸一往一來,上下於心、腎之間,勿急勿徐,任其自然……每日依法行之,兩月之後,自見功效。

以上所錄的兩種《呼吸靜功妙訣》,內容基本上相同,惟有少數文字有異。例如:敦煌卷“百病不治字消矣”,龔廷賢作“百骸之病自消矣”;“盤腳大坐”作“盤腳趺坐”;“視臍,

作“不視”;“勿亟勿徐”作“勿急勿徐“一來一往”作“一I來”;“每日能專心依法行之”,作“每日依法行之”,等等。

在功法上,敦煌寫卷《呼吸靜功妙訣》完全以道家之法對人體進行修煉。而龔廷賢《壽世保元呼吸靜功妙訣》卻以醫家之法對人體進行修煉。它尤重視采用呼吸靜坐、導引、按摩和吐納、咽津等功法,並以六字訣功法進行呼吸吐納。在《壽世保元呼吸靜功妙訣》載有做六字訣功前,必須“陽時則對東方,勿盡閉窗戶,然忌風人,解帶正坐,叩齒三十六以定神,先攪口中濁津漱煉二三百下,候口中成清水,即低頭向左而咽之,以心送下,候汩汩至服中,即低開口,先念嗬字,以吐心中毒氣”,爾後再開始做六字訣功,每個字做6次,則“三十六而六氣遍髒腑之毒漸消,病根漸除,神氣漸完矣”。

兩種功法雖然有異,但其宗旨都是通過對“呼吸”的修煉,達到提高生命境界、提高生命質量、延年益壽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