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敦煌體育文化的內容(13)(1 / 3)

氣,是我國古人對自然界的一種樸素的認識,認為“氣”是構成世界萬物的最基本的物質,“氣聚為物,物散為氣”。從曆史上看,“氣”在中國,不僅自宋到明,在朱熹和王守仁(陰陽)為中心的理氣哲學中,而且在戰國到漢代就作為組成人和物的能童基礎,並貫穿於包括佛教、道教及儒教的整個中國思想史;不僅在狹義的精神曆史範圍內,而且還包括在人身體的健康、長壽中,在醫學的治療處方中,在文學藝術創作二中,在競技體育訓練中均被使用。“氣”的思想的不斷發展,逐漸形成各類練氣的功法,古代稱之導引、吐納,而現代人稱之為氣功。它主要是運用人的意識作用,對生命過程進行自我調解、自我身心修煉的一種功法。此功法的主要內容是調身、調息和調心,以達到健康、長壽之目的。敦煌寫卷《呼吸靜功妙訣》就是以“靜坐”來做好“三調”。調身:“盤腳大坐”的姿勢要端正,腰背聳直,全身放鬆,衣帶放寬;調息:“盤腳大坐”時,要閉口藏舌,舌尖抵於上齶,呼吸為息,息粗鼻有聲,則不能人靜,由粗調細,呼吸似有似無為止;調心:要把一切思念安靜下來,做到心適應身,發揮心對身的有利作用。

以此三調來達到減慢新陳代謝、延緩衰老的目的。

我國自先秦、漢唐至宋明清各朝代,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民族文化的進步,不但湧現了老子、莊子、呂不韋、彭祖、華佗、魏伯陽、稽康、葛洪、陶弘景、孫思邈、呂岩等氣功養生家,而且還相繼問世了《呂世春秋》、《黃帝內經》、《彭祖攝生養性論》、《周易參同契》、《養生論》、《抱撲子》、《養性延命錄》、《千金要方》等有關氣功養生學的名著。

《呼吸靜功妙訣》是一種耗能較小的低能健身運動,它能減慢人體新陳代謝。人體不同器官的組織細胞新陳代謝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過早地走到了代謝的盡頭,細胞功能必然低下或減退;反之,如果盡可能延緩代謝過程,減慢運動過程,使更多的細胞還保持巨大的潛力,就可達到真正含義上的健康。

現代有關專家研究結果表明,生命在於運動,但並非所有的運動都有益於人類的健康。那種盲目從事髙難項目或運動中一味追求大運動量,以為運動越劇烈健身效果越好的觀點,是極不科學的,它最終隻能加重人們的生命器官的磨損、組織功能的喪失而縮短壽命。有利健康長壽的健身鍛煉是那些項目適宜、運動靈活輕鬆、不拘形式、強度較小、耗能較低的低能運動。

即每周從運動中消耗1800卡至2200卡左右的熱量或運動時的代謝當童為4MET至5.5MET(梅脫)時最有益健康;堅持從事低能運動鍛煉的人比不參加運動或偶爾運動且運動劇烈的人的死亡率低I5倍,患腦心血管病、糖尿病、癌症、早老性癡呆的發病率減少35%,其壽命明顯延長4年至6年。這裏令人又想起唐代孫思邈的“燈用小炷”(炷為燈芯)的理論,形象地反映了養身不是“開源”而是“節流”,它的實質也就是減慢新陳代謝。相信這一重要資料的發表會為今後研究體育的有氧代謝運動和低能健身運動提供借鑒。

臍密。

肚臍位於人體的腹部中間,呈圓形或垂直槽形。佛教的僧人對肚臍賦予極崇高的地位,認為它象征著宇宙的中心,“沉思默想自己的肚臍”,省思是要我們透過這個宇宙的中心點,將注意力的焦點擺在整個宇宙上,並借此消滅個人的小我。

肚臍也被醫學家所重視,中醫有種“臍療法”,就是利用肚臍作為給藥途徑,用一定劑型的藥物敷在臍部,有複元回陰、開竅固氣的功效。如現代醫用的神功元氣帶,敦煌元氣帶等。

人們還可以利用肚臍的形狀窺察疾病。一般健康的人,如男性肚臍是圓圓的,下半部豐厚而向上,這表明血壓正常,肝、腸和胃等健康,精力充沛;如女性肚臍圓圓,看上去豐滿又結實,下腹部具有彈性,一個人的肚臍眼又淺又小,正常,經常渾身無力;如肚躋眼向上延長,似一尖端向上的三角形,表明其胃、膽、胰的情況不佳;如肚臍眼向下延伸,似一頂端向下的三角形,往往患有胃下垂及便秘等,並應注意胃病及婦科疾病的發生。

張弘強和杜文傑兩位先生,依據敦煌莫高窟北涼272窟的低腹大臍供養菩薩(圖六十一);北周428窟西壁所繪的飛天,這表明身心健康,卵巢機能良好。表明其身體虛弱,體內激素分泌不突出了臍部;初唐205窟、盛唐194窟、中唐225窟、晚唐14窟等同樣有渲染肚臍的各類菩薩塑像;還有遺書P.3810《呼吸靜功妙訣》、P.2635、P.2882、P.2666、P.3596等卷子中均論述了臍中對人體生命的重要性。加之對其言認真地研究,認為敦煌石窟如此突出臍的生理功能,是我國人體生命科學研究中的又一特色而創造了《敦煌臍密功K幾年來通過作者不懈努力,吸取了敦煌石窟中有關人體生命科學的精華,總結出14種臍密功法。如:養臍功、壯臍功、練胳功、衝臍功、叫臍功、誦臍功、慧臍功、印臍功等等。為開拓我國氣功的功法,發展人體生命的自控能力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