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敦煌體育文化的內容(14)(2 / 3)

南北朝時期,由於受胡族雄健尚武遺風的影響,加之普遍推行府兵製度。尤其是到了唐朝,正式設置武舉以廣泛遴選武士,並提倡社會習武。甚至連文人學子也習擊劍、騎射等。在崇尚武風的影響下,“健美”變成唐時期人體審美的風尚。朝廷選拔官員,注重體貌豐偉者。民間男子也以健壯魁偉為美,正如唐詩所述:“丈夫貴壯健。”

唐朝這種尚武風氣與健美觀念,形成了健身練體的社會氛圍,尤其是對擊球、射箭、武術、舉重、競渡、賽馬等競技運動更是熱衷,無形中為體育的形成和完善創造了條件。

敦煌莫高窟、榆林窟中隋唐和宋元時期的塑像、壁畫中有許多金剛力士像,其中彩塑約30身,壁畫、絹畫、白描等數十幅。各類金剛力士都依據人體正常比例,背脊形態、肌肉分布、脂肪的蓄積等特征而創作的。例如:莫高窟盛唐第194窟A)x西壁龕外南、北側力士台上各塑力士一身,它們骨骼粗壯,臂肌、胸大肌、腹肌、股四肌、小腿肌等十分發達,軀體形成一個倒三角形,顯示出肌肉發達的健美體態。其它,如西魏249窟繪有大力士烏獲,晚唐150窟、北魏248窟、254窟、西魏288窟,榆林窟第14窟、15窟的壁畫和塑像及藏經洞出土的絹畫、白描中均可以看到肌肉發達,體態健美的力士形象(圖六十五、圖六十六)。

金剛力士是佛教的護法神,屬天王的部下,由於地位相對較低,他們就不能像天王那樣著戰袍和鎧甲,而隻能依靠男性健美的體魄來顯示力大無窮的武士形象。佛教的塑像是受希臘文化的影響,其中武士像是參照武將形象.力士像則參照健美運動員的形象。

所以,敦煌反映的金剛力士像都十分健壯。全身三角肌、胸大肌、腹肌、肱二頭肌等十分發達,肩部顯得寬闊,腹部扁平,使人感覺到人體的一種健、力、美的風度。

現代健美運動產生於19世紀,由德國人山道創造。20世紀初,健美運動開圖六十五始風靡全球,1946年成立了國際健美協會,製定了健美比賽規則,每年還舉行世界性的比賽,並評選出“健美先生”。我國於1985年參加了閏際健美協會,每年也舉行全國性的健美比賽。

5.雄靑與登離

踏青是古代城市居民盛行的一項活著、動。據唐代文獻記載,“長安春時盛於遊Md賞,園林樹木無閑地”。

除京師之外,各地郡縣也同樣盛興春遊踏青。《酉陽雜俎》中,記載了會昌二年(842年)寒食節,“荊州百姓郝惟諒”等人,結伴“遊於郊外”的情景。

據《舊唐書》記載,唐代宗李豫在767年二月初二(大曆二年二月壬午),曾到昆明池踏青。到了唐德宗李適年間,遊玩風氣更盛。

踏青也是敦煌民間的傳統風俗之一。

據敦煌遺書S.5636《寒食相通屈上墳書》。P.3247《大唐同光四年(926年)具曆一卷》三月三日條目下就有“穀雨,三月節,萍始生”之語。P.3691《書儀》、《孔子項訐相問書》、《韓朋賦》、《敦煌曲子詞》等都記載了當時敦煌民間的旅遊觀念、清明掃墓、三月節等詳細活動。

古代春遊踏青一直沿傳至今,許多春遊形式在今天我們仍然可以見到。這也是古人對懷抱大自然與對人的身心健康關係的認識和實踐。

登高是我國古代的一項民間健身強體活動。據史料記載,我國東漢年間就盛行重陽登高活動,並一直沿傳到現代。

敦煌民間盛行“端午登髙”特殊的風俗。《敦煌石室碎金》書,內中收錄了倫敦博物館藏S.5448號《敦煌錄》殘卷,其中提到敦煌民間的“端午登高”風俗,原文雲:

鳴沙山去三十裏,其山東西八十裏,南北四十裏,高處五百尺,悉純沙聚起,此山神異,峰如削成,其間有井,沙不能蔽,盛夏自鳴,人馬踐之,聲振數十裏。風俗,端午曰,城中士女,皆躋高蜂,一齊蹙下,其沙聲吼如雷,至曉看之,峭垮如舊,古號鳴沙,神沙而祠焉。敦煌遺書。題為“登壽陽八公山詩”。此詩為南朝梁五言詩,殘存十一行,詩中寫登山所見景色。

上述記載說明唐宋時期,滑山已成為端午節的一項傳統民俗健身娛樂活動。明淸以後,此項活動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滑山,不隻限於端午日,春遊時節七八人親自登山滑沙,聆聽沙山作響。

敦煌莫高窟壁畫中有反映登山的場景。例如五代第61窟西壁《五台山圖》,就繪有登山的畫麵。

(三)遊戲類

1.投壺

“投壺”是由射禮演變而來的。這種活動多半是貴族士大夫們飲宴中進行的遊戲,遊戲中所用的酒壺象征箭靶一以棘製作的矢投入小壺,投距約7尺。中者(箭投入壺口內或穿人壺耳)為勝。投壺一般是兩人以上進行比賽,設有專門裁判記分,以十二籌滿,一局定勝負。《禮記》載有《投壺篇》,篇中的注解說:“投壺者,主人與客燕飲講論才藝之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