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古代敦煙人的養生觀(2 / 3)

敦煌佛教經典中所述的教義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心理學上的意義,它關心人類的心理狀況和所謂的“苦難”,對人生的價值、意義做出了特定的判斷,提出了一整套約束人們思想行為的準則和規範(戒律),並賦予它們以生動形象的心理學解釋。

對於“心病”,佛教認為主要由煩惱產生,無盡的煩惱可歸為84000種(“八萬四千塵勞”),皆因為執著於自我(“我執”)而引起。同時也提出了對治方法,如: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數息觀、念佛觀、空觀等。這些方法與現代心理學的許多治療方法相似。

3.佛教與飲食

敦煌佛教經典中提到“五戒”,其中規定不飲酒。為了收到禁酒的成效,對飲酒者進行嚴厲的懲罰。不飲酒主觀上是為了避免酒的刺激,保證個人精神安寧,客觀上則對人體健康不無裨益。

佛教的素食別具保健意義,可舒張血管、降低血壓、調節情緒。堅持素食,對預防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具有一定的作用。

佛教一方麵堅持戒酒和素食,另一方麵提倡飲茶,僧人早起洗漱後先飲茶再禮佛;飯後亦先飲茶,飲茶成了僧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

佛教有早粥、午齋、過午不食、素齋的規定,這就把僧人們一天攝人的總熱量限製在較低的水平,排除了暴飲暴食的可能性。因此,適度的減食,把攝入熱量控製在較低水平的養生之道,有利於健康長壽。

4.佛教的恒作恒轉

佛教講究“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直接生產勞動以自給。敦煌佛經記載:“若有於壽,恒作、恒轉、受作、愛轉、時行、:二處行……”這說是說,要想長壽,就應當常勞作及運動,行為要符合佛門的規定。

(二)敦燼道教養生觀

道教自漢代出現至今約有2000年左右的曆史,它希望建立一個安居樂業、盡其天年,沒有水災旱災,沒有戰爭疾病的現實世界;它認為人生是件樂事,人應當執著地追求生命的質量,又要坦然地麵對死亡的超脫。因此,道教教義集中體現在“康樂”二字,並吸收了古代社會流行的養生術,發展以獨特的道功道術,使人健康快樂,“生道合一”,“長生不死”。道教所創造的康樂奇境,推動了人類健康事業的發展。

據敦煌文獻記載,道教的曆史可以上溯至漢代,比之敦煌有文字記載的佛教曆史更為古老。據研究統計,敦煌所存有的道教遺書(一般亦稱敦煌道經)約有493件,現分別在北京、倫敦、巴黎、聖彼得堡、台北、日本、柏林等各處所藏敦煌遺書中。包括《老》、《莊》、《文》、《列》諸子,道教經典、科戒、論著、類書及詩賦變文等。這些道經的發現,對於道教研究的重要意義,首先在於它們可以彌補文獻記載的不足,揭示了敦煌道教發展的狀況,以及道教對敦煌人民自身發展和人口素質的提髙所產生的影響等。

敦煌道經中,不僅載有大量有關服食煉丹、導引行氣、房中固精、思神守一、醫藥養生、符籙禁咒等道教養生法,而且還提及到道生天地萬物、因緣業報、治國治身、修道求仙、無為去欲等道教教義。

1.遒教教義與健康

從敦煌道經中,可以得知道教是以我國古代民間龐雜的信仰為基礎,以神仙之說為中心,加上道、易、陰陽、五行、卜筮、巫術、占星以及儒家之說,並綜合方術、咒術和仿效佛教組織體製而形成的宗教形式。

從道教的思想淵源來看,它一開始就重在構築神秘境界,又把治病療疾、長生不老等作為其教義的出發點,使之立足於人類對健康長壽、樂享天年的希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