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的本質是為了健康長壽。千餘年來,敦煌人為了追求這一目標,在實踐中創造了許多豐富的養生保健方法,積累了不少精辟的理論,為集居教煌地域的人類的健康和繁衍做出二裏愛貿職。
敦煌古代養生的內容非常豐富。諸家各派之學各有千秋。儒家曰:“精一執”;道家曰:
“抱一守中”;佛家以“坐禪”、“止觀”、“由假入空”、“明心見性”為依歸;醫家注重腑髒保養和精、氣、神、形之攝養,等等。並提出了養生之本是養性和養德等觀點。認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積善有功,常存陰德,善養生者,當以德行為主,而以調養為佐。
同時還提出,“養身即養怡”的觀點。認為對一個人來說,養身不隻是四肢發達體健姐牛,重要的是內在素質的養怡,這是個有層次的內涵。曹操在《龜雖壽》詩中寫道:“養怡之福,可得永年。”這是身心和涵養的總和,絕非僅長壽而已。養身之本在於戒惱怒,人能在欲惱怒時,旋即解除,化為平靜,沒有較高的道德修養、氣質修養是絕對辦不到的。因此,欲要養怡自己的身心,必先品行上有德,學識上有造詣,寬厚待人,謙遜處世,才會在遇著惱怒之事時,克製自己的情緒,戒除掉傷身的肝火,忍讓別人,保養自己。
敦煌人還主張養生不是“開源”而是“節流”,提倡“燈用小炷(炷是燈蕊)”的理論來減少人體能量的消耗,減慢人體的新陳代謝,以不使人的各器官和細胞組織過早地走到代謝的盡頭。與此同時,還竭力提倡衛生保健行為,把養生和醫療及保健緊密結合在一起。
(一)敦煌佛教養生觀
佛教自傳入敦煌以來,逐漸與敦煌的傳統文化融為一體,相互影響,相互吸收,並發展成為敦煌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廣泛涉及當時西陲地區的政治和經濟領域,深人社會的各個方麵,同時還接觸生與死、心與色、思維與存在等生命的根本問題,包含著醫學、心理、飲食、禪定等健康主題。可以說,佛教是在人類“生命與健康”的根基上架構起來的,自它創立開始,以及傳人敦煌之後,佛教就緊緊地與人類生命和健康生活的理想聯係在一起。
1.佛教對疾病的論述
在敦煌遺書中,約有90%以上的卷子都是佛教文書。在眾多的佛教文書中,有很大一部分著作總結了人類治病疔疾的經驗,並逐漸形成自己的理論體係。追求延年益壽、長生不死已是中國化的淨土思想。據有關資料統計表明,通過佛教經典反映醫藥衛生、生理病理、心理健康、修身養性方麵的經卷約有百餘卷,僅此類名詞術語就有數百條。例如:《心經》、《延命益壽經》、《救護疾病經》、《觀無量壽佛經》、《救護眾生惡習經》、《勸善經》、《大智度論》、《摩訶止觀輔行》等等。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敦煌遺書中有一部分由中國和尚大約撰於北朝時期的所謂“偽經”(指中國化了的佛經),其中,也講延年益壽。
敦煌的佛教經典中指出,治病要對症下藥。在治“身病”
時,要運用藥物、飲食、養生和運動(如瑜珈術、習武等)、按摩法、痛捏法、修定功、修觀想等多種對治方法。而這些方法與中醫養生治病的方法融為一體,並成為敦煌養生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2.佛教對心病的論述
佛教把人類的疾病分為“身病”和“心病”兩種。“身病”
是指身體的肌肉、骨骼、神經和五髒六腑的不適而言,屬生理性疾病;心病是指內心的貪執、恐怖、憂愁、憎恨等苦惱,實際上便包含著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所致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