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對人類生命現象的獨特認識方式,構築了不同於西方的理論模式。其“精、氣、神”三位一體的生命觀;“陰陽和諧”的健康機理;“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的保健思想;“節陰陽,調剛柔”的動靜法則。奠定了養生學的理論基礎,並推進了衛生保健的發展,表現出釋、道、醫、體相互滲透的趨勢。
(一)敦煌古代居民的體質
從河西走廊和敦煌發掘出土的古代居民頭骨表麵性別年齡標誌和有關文獻資料,反映出當時居民的發育緩慢、衰老快及壽命短等特征。敦煌遺書等戶籍殘卷中,分別記載了416年至769年西涼至盛唐敦煌地區居區的平均壽命是33.9歲。今天,敦煌人口平均壽命已達65歲以上。它反映出古代居民由於受惡劣的地理氣候環境的影響,加之連綿不斷的戰事、尚未形成的醫療保健體係、低標準的生活條件、以動物性蛋白為主的飲食習慣等,是導致古代居民體質差、壽命短的根本原因。
敦煌所出土的珍貴資料,為我們深人研究社會發展與人類體質的變化,提供了依據。
(二)敦煌古代對生命現象的認識
敦煌的石窟、塑像、遺書、簡牘中保存了大量有關生命現象的資料。
敦煌遺書《玄感脈經》、《張仲景五髒論》、《傷寒論辨脈法》、《占五髒聲色源候》、《五髒脈候》、《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玄感脈經》、《炙法圖》、《炙經人論體圖》、《食療本草》這些文獻中,古人以陰陽五行理論和氣的觀念為指導,闡述了人體解剖、人體生理現象、體醫知識、生態環境與人體生命的關係。尤其是《五髒論》、《玄感脈經》中的係統觀和人體呼吸與脈搏頻率比例等論述,在中國傳統醫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頁。《五髒論》殘卷中簡述了天人合一、表裏相應的整體觀念,並以五髒六腑為中心,心髒為主導,通過經絡把人體各部分組成一個既分工又合作,且與外界環境相通的有機整體,並依陰陽五行學說來論述人體的整體性和係統性是機體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基礎。《傷寒論辨脈法》認為人的脈相變化與人的形體、年齡、性別、性格及氣候都有密切的關係。《玄感脈經》論述了人體呼吸與脈搏次數的關係,認為正常人,“一呼脈行三寸,一收脈行三寸”。按目前標準,正常人呼吸數為每分鍾18次,則脈搏數為每分鍾72次,幾乎一致。這些論述,不僅包含著信息理論,而且也體現了古人通過長期觀察和實踐積累,構發出了人體生命的整體觀,為人類醫療保健的研究做出了不朽的貢獻。敦煌遺書P.2539《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記載:“玄花初開,洪爐耀奇,鑠勁成健,熔柔製雌,鑄男女之兩體,範陰陽之二儀。觀其男(之貌),即稟剛而立矩,女之質,亦葉順而成規。夫懷抱之時,總角之始。蛹帶米囊,花含玉藻,忽皮開而頭露(原注:男也),俄肉啞而突起(原注:女也),時遷歲改,生戢戢之鳥毛(原注:男也),日往月來,流涓涓之紅水(原注:女也),既而男已羈冠,女當笄年,溫潤之容似玉,嬌羞之貌如仙。英威燦爛,綺態嬋娟,素手雪淨,粉勁花團。睹昂藏之材,已知挺秀,見窈窕之質,漸覺呈妍。草木芳麗雲水吞,裔懶葉絮花香風,逸砌鸞接,翼想於男,分寸心為萬計然。乃求吉士。問良謀,初六禮以盈止,複百兩而爰來,既納征於兩性,聘交禮於同懷。”這充分證明,古代敦煌的人們已對男女性的區別,性器官的差異,性發育的不同特征,性生理的差異等有了較為科學的了解。另外,在《父母恩重經講經文》、《維摩詰經講經文》、敦煌民謠、寫本中還有許多有關胎兒生長發育、優生、養育等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