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又稱養性、攝生、道生、衛生、保生等;而對於老年保健,則稱為壽老、壽親、養老、壽世等。總之,養生即是保養生命的意思。
在敦煌體育文化演進的曆史長河中,儒佛道三家在共存中交融成一種共同的精神,那就是以“博愛為懷”、“救世為本”。就是在這種精神的影響下,古代敦煌人民一方麵具有“剛健有為、自強不息、樂觀進取”的精神,一方麵又具有“貴柔守雌、以靜止動、安時處順”的傳統。剛健精神使人日新自強;貴柔傳統使人避免蠻幹,能夠忍辱負重。
佛儒道三家並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儒家講“中和”,道家講“齊一”,儒家講“天道”,道家講“自然”。雖然立場不同,內容有別,但其精神是相通的。
佛儒道三家相互兼以並蓄、博采眾長,對當時敦煌人民的養生思想、觀念的形成,尤其是對人的心理、精神、氣質等內在素質的修煉影響較大。
敦煌佛儒道學說,促使養生術得到了較快的發展。道家行氣術,儒家修身處世術,佛家修煉術都取得長足的進行,並形成相互滲透的趨勢。由於導引術被廣泛采用,出現了重視行氣攻病、和神導氣的術式占了主導地位,並成為一項廣泛流行的保健活動。
從敦煌大量的文獻典籍和壁畫中,充分顯示出,佛儒道三家全麵論述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體自身、病理病因、疾病預防等有關生死壽夭的基本問題。建構了敦煌古代生理、病理、診斷、治療、養生、體育等理論體係。其“精、氣、神”
三位一體的生命觀;“陰陽和諧”的健康機理;“正氣在內、邪不可幹”的保健思想;“節陰陽、調剛柔”的動靜法則。奠定、暴了敦煌養生學的理論基礎。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追求長壽的養煉手段日漸成熟,形成了“導引”與“行氣”兩類不同的練習體係。
敦煌養生學在懦道傳統文化的熏陶下,經過長期實踐與經驗積累,形成了相對穩定而獨特的體係。它為我國西陲地區人民的繁衍生息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是我國古代體育文化寶庫中一件燦爛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