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文獻與理論(1)(2 / 3)

郭維屏雖然沒有將中華民族形成史劃分出幾個具體的階段或有期,但對於中華民族形成於中華民國時期的觀點是很明確的。

2、陳連開的劃分法

陳連開在《中華民族之含義及形成史的分期》一文中認為,中華民族形成史可分為起源與孕育、中華民族的自在發展、中華民族從自發到自覺的聯合三大曆史階段,每個曆史階段又可以劃分若幹曆史時期。

第一階段,從舊石器時代到春秋戰國,是中華民族的起源與孕育期。這個階段以中華民族“多元”與“一體”矛盾統一運動發展的起點,至春秋戰國進一步形成了華夏居中稱為“中國”,夷、蠻、戎、狄配合東、南、西、北“五方之民”構成“四海”之內統一的“天下”,表明華夷統一已經成為曆史的大趨勢。

第二階段,從秦漢到1840年的2000餘年,是中華民族的自在發展時段。這一階段又有從秦漢到南北朝、從隋唐到遼宋夏金、從元到清,這三個曆史時期。這個大的曆史階段,中華民族處在階段性地不斷壯大,中華民族的一體性呈現出螺旋式地上升過程。其主要成果是統一的多民族中國形成與確立;各民族共同祖國觀念的形成,古典愛國主義在反抗外國侵略的鬥爭中得到了發揚。

第三階段,從鴉片戰爭至當前,是中華民族從自在到自覺的聯合時期。從1840年至辛亥革命以前,中華民族在反帝反封鬥爭中自發聯合,保衛祖國的統一與疆域的基本完整,在不同層次上尋求將古代中國轉為現代中國的強國之道。其主要成果是在最艱難的曆史條件下,共同保衛了祖國的統一與疆域的基本完整,並推翻了兩千餘年的君主專製製度,建立了共和製民國。從辛亥革命到1949年以前,中國人民從綱領、道路、政策、方針等各方麵把中華民族聯合成整體上升到了理論和自覺意識的高度,獲得了中華民族獨立解放的大轉折。1949年10月1日到當前,是中華民族在獲得了民族解放和獨立以後的蓬勃發展時期,根本的問題是在現代化的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的振興和祖國的完全統一。

這種劃分法帶有一定的理論色彩,而且劃分出了中華民族的起源與孕育期,以及對從秦漢到1840年這2000餘年時間大跨度的細分,但是第三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標誌作用沒有突出,而且論述過於單薄。

5、蕭君和劃分法

蕭君和在認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的背景下,將中華民族的形成分為兩個時期7個階段,即:

第一個時期為中華民族形成的前奏,分為中華民族的源頭濫觴期、中華先民的多元分布期、中華先民中原中心的形成鞏固期等3個階段;第二個時期為中華民族形成的過程,分為華夏族的形成發展期(或華夏族居統治地位的時期)、由華夏族向漢族的轉變期、漢族的形成發展期(或漢族居統治地位的時期)、由漢族居統治地位的時期向中華民族時期的轉變等4個階段。

蕭君和的這個劃分法分為開前奏、形成兩個時期,有自己的特點。但具體的劃分卻是大有講究的,起碼他把中華民族形成確立的時間定在元代是過於輕率了。

4、田嘵岫的劃分法

田嘵岫的《中華民族發展史》將中華民族形成發展史分為從遠古到華族的形成、夏商周三代中華文化模式的定型、秦漢兩期中華民族內部的新格局、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邊疆各族向中原的彙聚融合、五代十國宋遼金元中華民族的再凝聚、明清兩朝中華民族鞏固發展6編。其中田曉岫認為中華民族形成可以追溯到夏朝之前的帝舜時代,其標誌是這個時期中國已經從部落和部落聯盟進入了民族和國家的階段的觀點顯然是把中華民族的起源與中華民族的形成,兩個不同內涵的問題混在一起了。

但是該書最有價值的是提出了整個中華民族發展模式為“攪拌式”。就是說,在中華民族發展數千年的曆史過程中,一方麵,中原族群不斷向邊疆遷徙,與周邊族群融合,把中原文化帶到邊疆,促進周邊族群的發展;另一方麵,邊疆族群也不斷向中原彙聚,輸入新的血液,充實新的內容,使中華民族的主體族不斷壯大,文化不斷豐富。如此循環往複,不斷發生彙聚、融合、分解、組合、再分解、再組合的攪拌運動。曆數千年之久,形成中華民族內部各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關係。這一“攪拌”運動的總趨勢,是使中華大地上出現的分散族群不斷彙聚,不斷在更深層次上反複聚合,促使中華民族內部各族文化內核更為趨同,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更加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