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是中國民族和民族關係發展的大趨勢,也是世界民族關係發展史上一個獨特的曆史文化大景觀。回顧85年來已出版的幾部中華民族史文獻,對討論中華民族史研究應把握的理論問題是有意義的。
一、中華民族史研究文獻掃描
中華民族史的研究走了85年曆程,總體上看成了一個馬鞍型,即從1921年常乃惪的《中華民族小史》(上海愛文書局)開先河;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形成一個高峰,1933年曹鬆葉出版了《中華人民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郭維屏出版了《中華民族發展史》(出版社不詳),1941年李廣平出版了《中華民族發展史》(正義出版社),1942年張旭光出版了《中華民族發展史綱》(桂林文化供應社)、李震同出版了《中華民族的來源》(上海民眾書局)、馬精武年出版了《中華民族的形成》(上海民眾書局),1944年俞劍華出版了《中華民族史》(南平國民出版社),1945年臧渤鯨出版了《中華民族新論》(重慶商務印書館);至50到70年代跌入低穀,除台灣1971年出版了王寒生的《中華民族新論》(台北龍華出版社)和.1974一1979陳致平12冊的《中華通史》(台北正中書局)外,大陸沒有關於中華民族史的著作出版;再到80年代以後又形成一個高峰,在對中華民族凝聚力進行了熱烈討論基礎上,2001年蕭君和主編的《中華民族史》(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和田嘵岫的《中華民族發展史》(北京華夏出版社)幾乎同時出版;2007年,尤中曆17個春秋撰寫的3大卷、500萬言的《中華民族發展史》(昆明雲南出版集團晨光出版社)出版。上述種種著作,以及部分論文對中華民族形成史曆史分期的劃分存在巨大的差異,下麵擇其有代表性的劃分法作一掃描:
l、郭維屏的劃分法
在20世紀30一40年代對中華民族形成史有論述的主要是郭維屏,他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中重點論述了包括中華民族的起源至中華民國時期中華民族的形成。他認為,中華民族祖先從帕米爾高原下行至黃河流域以後,就形成了以漢族為中心的民族發展態勢,但其中心地位受到長江流域苗族群的覬覦。禹時,“敷文德降苗,順者留居,逆者逐之,此為中華民族勢力擴張之開始”。至春秋戰國時期,中華民族的勢力進入了漸盛時代。這個時期,漢族的各諸侯國都在擴張自己的生存空間,齊國吞並東夷,楚國滅南蠻等等。從而推動了漢文化向黃河流域以外地區釋發影響,東及大海,南達五嶺,波及長城內外。秦統一中國後,促進了各民族的融合,但同時也受到了匈奴的威脅。漢武帝時,舉兵討伐匈奴,匈奴大敗,造就了“漢族第一次大統一時代”。漢文化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北逾大漠,西達蔥嶺。
晉時,五胡亂華,中原族群大舉南遷。中原文化的南移,促進了南方文化的發展,中原民族與南方諸族的進一步融合。入主中原的北方諸族亦主動或潛移默化的受到受漢文化的影響,漸被漢文化同化。唐統一中國,漢室恢複中原。隋唐兩朝國力的日益強盛,深受漢文化影響周邊的諸民族,也逐漸臣服隋唐中央王朝。隨著他們與隋唐經濟、文化等往來的民族日益增多,居住長安等大都市的外族人口與日俱增,隨之加速了各民族間的融合、同化,促成了“漢族第二次大統一時代”。李唐衰敗,北方民族興起,逐一與宋爭雄,逐鹿中原。宋敗南遷,北方民族入主中原,促進了各民族間的交往,融合,甚至同化。宋室南遷,促進了江南文化的發展,漸成中國文化中心。
元時,蒙古族入主中原,其疆域古今第一。隨著東西路交通的打開,中原與西域的經貿人員往來進一步加深,民族融合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明王朝聲威不如漢唐,時受韃靼、瓦剌等北方民族的侵擾,但在海外移民在大明時頗有成效。滿洲統一中國後,其版圖可與漢唐相比,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基礎。中華民國時期,孫中山先生倡導的民族一律平等,催生了中華民族的雛形。